杰拉德·维兹诺
2014年2月,年届八十的当代著名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Gerald Vizenor,1934- )出版了第12部长篇小说《蓝鸦》,这也是他第一部冠以“历史小说”标题的作品。小说的历史线索是1907年至1924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本 土裔白土族的博利乌兄弟(巴希尔与阿洛伊修斯)及该族保留地上其他成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这部285页的历史小说按历史纪年分为24章,前10章 讲述战前白土族人为保存和发扬族裔文化传统、在“主流”话语中宣示“本土裔在场”(即昭示在“主流”历史叙事中经常被抹杀或边缘化的本土裔即印第安人在人 类历史各个阶段的参与和贡献)而做的各种努力;在随后的7章中,他们应征入伍,加入美国特遣部队,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最后7章则围绕这些本土 裔士兵的战后生活展开,讲述他们回国后难以适应保留地生活,遂决定重返法国,继续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整个情节在历史纵轴上,辗转来回于保留地、保留地外 的美国社会及法国之间,在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人文背景的同时,更以虚构的方式,集中凸显了本土裔人民在一战中的“在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被称为“历史小说”的虚构作品,从题材到大部分细节都建立在有凭有据的事实之上。一战主战场在欧洲,美国政府于1917年决 定加入英法阵营对德国作战,而此时,大多数美国本土裔人尚未获得公民身份。尽管如此,占当时本土裔总人口数20%-30%的青壮男子(保守估计有 12000名)入伍,离开保留地或其他居住地,前往遥远的欧洲,代表美国作战。这些本土裔士兵往往被派最危险任务,如扫雷、侦查、突击分队等,其直接后果 就是有5%的本土裔士兵阵亡或伤残(而其他美国士兵的伤残率仅1%)。《蓝鸦》中提到的战役战斗、参战及阵亡的本土裔士兵,都在历史和记录上有案可稽,而 讲述这场战争的,并不是一位全知的叙事者,而是小说人物的叙说片段:搭载“弗农号”横渡大西洋到达法国港口,在马恩河畔营地驻扎,稍事训练即被派往战事最 为吃紧的前线,伏击德军,首次夜战的紧张心情与认友为敌的混乱,刺杀德国士兵时的决绝果敢,战友和亲人毫无意义的阵亡,等等。
然而,这部在细节真实上几乎做到极致的“历史小说”,其主题或创作目的似乎并不在“展现”或“重述”历史,甚至不在“从本土裔的角度”重述历 史,而是要借人物口中与作者笔下的历史,叙写本土裔人民在历史和文明进程中的“在场”,还原本土族裔人民在数百年的欧美历史书写中几乎消失的存在、参与和 贡献。
《蓝鸦》中,本土裔的“在场”几乎遍布各个细节。小说伊始讲述了主人公博利乌兄弟的叔叔奥古斯出版《战斧周报》,专登有关白土族保留地生活的报 道和评论,兄弟俩帮助叔叔售卖报纸,希望让保留地外的人们了解白土族的存在。不过,最充分体现“本土裔在场”的,是全书大部分章节中对本土裔士兵在法国生 活的描写:一方面,他们作为军人参加战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诗人、画家、作家等的身份,与身处其中的欧洲文明和文化发生接触、碰撞、融合。他们出入巴 黎地标性博物馆和建筑,在各种艺术聚会场所与来宾谈论庞德、阿波里奈尔、毕加索,在巴黎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尤利西斯》的发布会和 座谈,甚至还与乔伊斯本人简短交谈;他们和其他欧洲人一样去巴黎街头的酒吧、餐馆与咖啡店,享受着法国菜、葡萄酒和上好的咖啡;他们尝试着将各种风格的欧 洲艺术,如立体派、先锋派、抽象派、印象派等,用于本土裔艺术创作,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凭自己的艺术天赋和作品,赢得一度无知或怀有偏见的欧洲艺术家的认 可与赞赏,表明本土裔的“在场”,同时也与欧洲文化和社会进行对话。这正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意象“蓝鸦”所要体现的意义:“蓝鸦”是白土族本土裔人传统中的 重要图腾形象。小说中,画家阿洛伊修斯把蓝鸦的形象画在了他所经过的地方:保留地上的火车车站、横渡大西洋的商船、法国的港口码头军营战场、巴黎的街头桥 梁楼宇……用蓝鸦的艺术在场宣示本土裔的历史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