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从联系方式、短信、照片等个人隐私,到社交网络、收发邮件、购物理财等诸多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也在加深,手机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斯诺登事件、好莱坞明星艳照门、12306网站泄露用户信息……无论中外,上至国家,下至普通百姓,都面临着类似的安全威胁。这一威胁一方面促使各国政府加紧制定防控网络安全措施,另一方面也给安全市场尤其是安全手机市场,带来巨大商机。杀毒软件、手机厂商、甚至运营商纷纷打起“安全牌”,打响手机安全保卫战。
半年8900万手机被感染
“全球将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市场研究机构集邦科技20日发布的数据称,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67亿部,相比2013年增加25.9%。另据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发布的智能手机市场趋势报告,2014 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为16.4亿,其中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超过20亿。
有通讯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关系到普通人切身利益的智能手机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隐私安全,另一个是支付安全。以前如果我们不在电脑前,那就是“不在线”,也就不会受到攻击。现在,大家用智能手机,随时“在线”,手机都被连在网络里,而且因为有云端,个人信息、电话号码都会同步到网上,那也就意味着你的信息随时都有可能通过匹配搜索而被泄露。人们在上网过程中,常常被要求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实名注册个人信息。而当一个人需要登录的网页或端口非常多时,就会觉得很麻烦,自然会常用一个密码,这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并且,大家的手机常会与银行账号捆绑。
《人民邮电报》主编王保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2014年“双十一”期间,中国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一半以上是通过手机完成的,可见我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高。然而,垃圾短信、恶意软件每天都有可能侵入用户系统,2014年上半年约有8900万用户遭手机病毒感染,每年因用户的个人信息被窃取、交易账户被泄露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的智能手机特别是安卓系统的手机是一个开源的系统,容易被植入木马。一旦植入,手机用户的通话、短信、账号信息都会泄露,甚至手机的录音、摄像头功能都可以被控制,而且这种木马植入的成本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隐蔽。
手机病毒在全球疯长
智能手机的安全问题在国外也引起重视。根据韩国统计厅的《2014韩国社会动向》报告,韩国智能手机使用率从2010年的3.8%猛增到2013年的68.8%,可以说每10名13岁以上人口中有7人使用智能手机。统计显示,韩国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15%用于上网,其余85%则用于使用社交媒体等各种应用软件。
《环球时报》记者在韩国使用智能手机时享受到了各种便利,特别是各大银行的手机应用软件,可以实时查询存取款明细、即时转账,还可以在电子钱包充值,购物时只要扫码就可以支付。交通卡也和应用软件绑定。但与此同时,各种安全问题随之而来。
据韩国互联网振兴院调查,2014年该机构发现的各种钓鱼网站、伪造网页、短信诈骗案件达15470件,同比增加了50%;恶性应用软件报告4048起,同比增加72%。2015年初,又出现一种查询交通违章的钓鱼短信。
美国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度也很高。研究显示,73%的美国人丢失手机会“恐慌”,14%甚至会感到“绝望”。但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报告称,美国人平均每两年换一部手机,每天有41.6万部手机被丢弃,而4成手机用户在扔手机时不清除数据,4成智能手机用户对手机没有任何最普通的安全保护措施。
美国网络安全研究机构波内蒙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智能手机安全调查”报告称,手机安全风险主要涉及地点追踪,恶意软件、不安全的无线网络带来的病毒等。据报道,仅2011年,谷歌就从其应用程序商店中清除了100多个恶意软件,其中一款软件感染了50个应用程序。去年,好莱坞爆发严重的“艳照门”风波,娱乐圈一时间人人自危。事后不久,苹果公司即发布新的安全系统以保护用户免遭黑客入侵,但该新安全系统随后便被一小撮黑客破解。
在德国,德国电视一台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超过50%的智能手机用户担心手机安全风险。柏林工程师马库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的生活几乎围着他的那部大屏幕智能手机运转,万一黑客攻入他的手机,他的生活将会一团糟。
在德国企业界,尽管很多雇员希望使用智能手机工作,但一些企业背道而驰。德国汽车制造商奥迪董事会成员哈肯贝格表示,该公司实行多年的一个流程是,董事会开会前大家都要交出手机,以免手机被用做远程监听设备。
领导人用手机“安全第一”
国家安全领域的手机问题或许更令人瞩目。2013年10月,德国《西北日报》怒气冲冲地指责美国情报机构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