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雷敏 王敏 冯璐
“触网”找死,不“触网”等死?电商浪潮冲击下,资金实力雄厚的百货集团、传统零售商努力转型寻求突围,涅槃能否重生?日子究竟怎么样?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了调研。
电商步步紧逼 超六成零售商“触网”
开业9年从未盈利,位于北京西直门的华堂商场去年12月关张,这也是该公司同年在北京关的第三家店。
不单是华堂,整个百货业日子都不好过。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主要是百货企业)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0.6%。
萧条,是中国实体商业遭遇电商冲击的惨烈注脚。
从服装用品、书籍刊物,到汽车电器、珠宝钻石,电商步步紧逼,店商节节败退。同时,实体店租金、人工、水电、物流等经营成本持续上涨,但商品销售毛利几乎没有增加。重压之下,2014年上半年百强实体零售商关闭门店160多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创历史之最,百货和超市业态是“重灾区”。
持续“关店潮”之后,负增长也开始成为困扰零售业发展的一大隐疾。截至目前,公布2014年三季报的88家商贸零售企业中,31家商贸零售企业净利同比下滑,占比高达35%。
形成对比的是,电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阿里巴巴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3.7%;京东三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61%。
“不‘触网’等死,‘触网’找死”——由于开网店投入巨大,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业界流行的这句话,勾勒出传统零售商对待转型的纠结心态。
尽管如此,在生死关头选择拥抱互联网的零售商还是大多数。王府井、银泰百货、天虹商场等七成以上百货企业已开设网店;大润发、TESCO乐购、步步高等传统超市也纷纷上线。据调查,国内63%的传统零售商已开展实体店、互联网、移动端等多渠道零售业务。
转型遭遇阻力 试水O2O
“店商”开网店看上去很美,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面临投资回报率低、盈利前景差等诸多困境。
据记者调查,目前零售商自建的网购平台规模较小,流量与销售额都无法与纯电商抗衡。2013年连锁百强中,四成企业网络零售年销售额小于500万元。一半以上企业经营单品数在三千个以内,且缺乏特色,也毫无价格优势。
上市公司报表显示,2012年以来受经济放缓及电子商务投入影响,国美、苏宁等零售商相继出现业绩亏损。
为走出困境,原先势同水火的店商和电商开始探索线上线下O2O融合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苏宁就提出电商构想,受制于当时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滞后,才大力发展实体店。2013年,苏宁再度杀进互联网搏击,正式更名为苏宁云商,提出转型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当年6月,苏宁宣布线上线下同价、9月启动“苏宁云台”,全面整合前台后台、融合线上线下。
2014年,更多零售商“试水”O2O,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O2O元年”。3月阿里宣布入股银泰百货,银泰加速了向O2O转型的步伐。同年8月,万达宣布与百度、腾讯合作打造全球最大O2O电商公司……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百强企业中43%的企业已开展O2O业务。
“标准化、同质化的商品,容易产生线上消费。但对于高端体验型、生活定制型商品,更容易产生线下的体验式消费,线上和线下具备各自优势,O2O融合将带来新商机。”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说。
服务和品质仍是救命稻草
无论是店商还是电商,O2O转型探索仍在路上。“电商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实体店做得不够好。”一位业界大佬曾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