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即Online(线上)的用户与Offline(线下)的商家互动,用户在线上支付完成后再到线下享受产品和服务。在崭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先行一步而风生水起的O2O,显然会成为领头羊,变革传统的用户消费模式和服务业经营模式。客观来看,BAT等互联网企业已在O2O领域抢滩成功,那么电信运营商还有机会吗?
2014年,O2O走过了发展的元年,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对于商家来说,O2O模式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扩大了用户市场。而对消费者来说,O2O提供了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及优惠信息,使消费者能够快速筛选并订购心仪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虽然O2O模式与B2C、C2C一样,均是在线支付,但不同的是,通过B2C、C2C购买的商品是装箱快递至消费者手中,而O2O则是消费者先在线上购买商品与服务后,再去线下享受服务。O2O产业相关的第三方包括地图、定位能力、WiFi、营销体系、社交体系、手机体系,随着这些第三方产业快速发展,O2O场景功能基本实现,O2O大发展近在咫尺。
BAT率先布局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是当前发展O2O的中坚力量,起步早是BAT的重要特点,早在2012年,BAT就把注意力投向O2O。目前,在一系列的举措下,BAT已对O2O进行了初步布局。例如,百度分拆地图业务成立LBS事业部;阿里通过支付宝、淘宝布局本地生活,向本地生活服务全面转型;而腾讯则以微信会员拉拢线下商户……
对于百度而言,O2O战略就是要依托地图服务,深度覆盖餐饮、电影院、KTV、商场、酒店、公交、超市、公园景点等全门类服务,专门开发独立的APP(例如百度外卖)以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并利用UGC(用户产生内容)和BGC(商家产生内容)方式共建LBS生态圈。
阿里的O2O战略是以“支付+流量+会员+商品电子化”形成特殊的阿里路径,从4个维度来打通线上和线下。
腾讯的O2O战略是以“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形成独一无二的腾讯路径,通过把微信和财付通捆绑在一起,实现O2O线上支付与线下商务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二维码扫描与支付的结合,是“拉通”线上与线下的关键入口。
运营商的“三大阵地”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目前发展O2O 业务正当其时。一方面,运营商在O2O模式中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运营商同时具备了发展O2O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在于O2O大发展的爆发点已经来临,网上消费已成趋势,而蓝海之中尚无寡头;“地利”是运营商拥有遍布全国的实体营业网点;“人和”是运营商拥有品牌知名度和信赖度。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布局显然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
其一,提升线下渠道效能,扩展O2O服务范围。
线下团队是O2O运营的必备条件,也是电信运营商有可能区别于主流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差异化优势。目前,运营商在全国拥有几十万个营业厅、上百万个社会网点,这种渠道规模可以说即使是最大的物流公司(中邮物流)也无法比拟的。在过去,用户只能通过实体营业厅办理业务,但随着更多的虚拟运营商加入,线上业务办理已是大势所趋。相比之下,营业厅将更多地承担业务体验、物流、售后服务功能,显然有利于帮助运营商做好线下的服务。
此外,运营商还需要尽快拓展线下渠道。目前,运营商将营业厅牢牢地锁定在电信领域,难以发挥连锁化、规模化、电子化的渠道真正潜力。未来营业厅应采取连锁模式,拓展本地生活服务,将营业厅打造成运营商新的收入增长点。举个例子,中石化除了油品外,还有一块重要的收入,就是来自旗下的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