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女潜航员赵晟娅(左四)和张奕(左五) 随蛟龙号科考团队回到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 记者 余建斌摄
首名下潜女潜航员:用高清摄像机拍下海底“黑烟囱”
赤道以南,浩瀚的西南印度洋上,再往南航行,就是环绕南极大陆、气旋不断的魔鬼西风带。
2015年1月10日,南半球初夏,早晨6点多,远处天际依然泛着青灰色,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船上早已忙碌起来。预报当天海况良好,蛟龙号决定对“脚下”的这块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下潜科考任务。这片海区深度大约在3000米左右。一般来说,深海是指海面1000米以下,那里没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压力越大。
6点40分,下潜三人组合进入了蛟龙号。进舱的第一感觉就是载人舱空间太小,刚刚能容下3个人,但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坐在中间的是主驾驶、潜航员唐嘉陵,他和傅文韬是我国首批职业潜航员,驾驶蛟龙号挑战过7000米深度,下潜经验丰富。右边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陶春辉博士,他作为中国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多次来过这片海域,对此处海底的硫化物热液区也就是“黑烟囱”世界相当熟悉。实际上,蛟龙号下潜的坐标地也是由科学家们设定的。
挨着左舷窗的就是27岁的张奕,中国首批两名女潜航员学员之一,这次下潜既是她自己平生第一次,也是中国女潜航员的第一次。作为副驾驶,张奕的任务是操作左舷的声学系统,每15分钟和水面通信一次以保持联系。在海底时,她还要通过左舷的观察窗查看地形,提醒主驾驶。
蛟龙号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向深海潜去,随着深度增大,深潜器周围逐步变暗,温度也逐渐下降。张奕开始加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据说到了海底作业,时间一长会更冷。在她的随身包里,还备着好多“暖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