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式的宽银幕、中英对照台词,这是近来朋友圈分享照片的标配。这种文艺范儿的流行要归功于一款叫做“足记”的拍照社交应用。现在它的总用户已经突破1600万,日增量最高达到200万。
而随着“足记”的爆红,不少人对这个只有8人的创作团队感到好奇,当笔者联系团队成员之一的宇文卿时,她坦言:“这两天已经接受了数十家媒体的采访,真的是说不出花样了,这样的现象级的应用,网上的争议都很正常,只能谢谢大家的关注了。”
而业内人士对于“足记”的走红模式也颇感意外,惊呼这是错位的胜利,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它的标签一度是旅游产品应用。
用电影剧照的方式记录旅行和生活
打开“足记”的页面,可以看到“发现”频道中有许多电影取景地可以查看。“足记”这款App的创意,源自加拿大摄影师Christopher Moloney,他热衷于将自己的旅行地点安排在著名电影的经典场景之中。而不少影迷也喜欢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摄影方式。 而“足记”团队的创始人杨柳对这种玩法相当欣赏,她从中获取灵感,想让更多人体验这类文艺范儿。
其实,按照团队的设想,应该叫“足迹”,可因为App Store里面规定App不能重名,便改为“足记”,取“记录生活”之意,让用户在旅行和生活中,找到电影取景地拍摄合成照,这也是它会被App Store归入“旅游”分类的原因。而“足记”团队原本以为受众的打开方式是:查看当前所在位置的剧照 → 打开相机 → 在实际场景中拍摄合成照/对比照 → 发布。
当时的“足记”的受众面窄得可怜,同时具备摄影与旅游属性的受众人群实在不算主流,尽管这个调调是公认的文艺范儿。
然而2月4日app更新增加的大片功能却改变了一切。谈及缘由,创始团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