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人体摄入PM2.5八成来自室内

2015-04-23 09:53:32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人体摄入PM2.5八成来自室内

相较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人均室内暴露量和潜在剂量为室外的4倍。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发布的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显示,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时间上的累积,人一天在室内的停留时间高达20小时,人体摄入的80%的PM2.5来自室内。

据了解,该结果源于实验组在2014年11月14日~2015年1月30日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采集,采集范围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现代人70%~90%的时间处于室内,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对于室外空气质量,通常可通过肉眼观测雾霾强度,或利用网络获取PM2.5官方监测值,并据此采取防护措施。然而,对于室内PM2.5浓度,官方空气颗粒物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为微量振荡天平法、β射线法。该方法提供了高精度的日常监测途径,但也受到采样率低、价格高昂、空间分辨率低和延迟时间长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部署。

同时,“房屋深度较小,无法进行直观的能见度判断。加之室内环境差异性较大,普遍实时检测就变得非常困难。”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说,这使得人们一直缺乏对于室内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统的认识。

实时、低成本、泛在地检测PM2.5浓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此次调研首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志愿者参与的众包模式,通过向志愿者发放清华团队自行研发的基于云端校准技术的检测设备,实现实时采集大时空范围室内PM2.5浓度数据。

研究团队结合采样数据,计算出调研期间志愿者PM2.5日均暴露量为2018.6微克·小时/立方米,人均日潜在剂量为787.3微克,其中室内暴露量和潜在剂量约占每日总量的80%以上。

而在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1/3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等级。

对于此次成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莫金汉表示,这样一种PM2.5监测技术使对绿色建筑在PM2.5方面的评估变得可行。

目前,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只涵盖了PM10的相关规定,PM2.5还未被纳入,而这也是受样本采集方面的困难所限。

“国外既有的一些关于PM2.5标准的设定也是基于室外数据的参考。由于对PM2.5的室内采集很困难,相应的标准一直没有制定出来。”莫金汉希望在此基础上,收集全国室内空气质量数据。

从医学角度来说,了解PM2.5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是个大难题。既有研究都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人群数据搜集,基于毒理学的数据很少。

“此次单位个人数据的搜集,有利于探究个体摄入PM2.5浓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暴露时间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医学院基因组测序平台主管田埂说,哪些人群在多大浓度雾霾的情况下容易生病?又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得到防护?这些数据起到了支撑作用。

张林表示,接下来会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关注特殊场所和人群,持续长期获得高质量数据。 (王珊)

  • 相关阅读
  • 乌鲁木齐破获人体藏毒运毒案 嫌疑人体内排出310粒毒品

    17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公安分局获悉,辖区天津路派出所破获人体藏毒运毒案,缴获毒品120粒348克,抓获犯罪嫌疑4名。...

    时间:04-17
  • 美科学家提出人体化学式含3.75亿个氢原子

    原标题:美科学家提出 人体化学式 含3.75亿个氢原子   水的化学分子式是H2O,但你知道你身体的化学式吗?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位生物学家兼科学作家乔·汉森(Joe Hanson)博士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计算...

    时间:04-16
  • 首个“人体卫星导航”设备在德国问世

    当接收到电脉冲信号,缝匠肌受激后产生向上的收缩,感觉就好像腿被轻轻地朝着一个方向拉。...

    时间:04-14
  • 新型“人体导航”可用微弱电流控制使用者行走方向

    德国汉诺威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在志愿者身上装上电极,再以蓝牙连接手机,当要发出转向指示时,手机便会控制电极发放微量电流提醒,使用者只会感觉到肌...

    时间:04-14
  • 世界首例人体换头术将实施 命名“天堂”一旦失败即刻死亡

      换头,《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妙手神医陆判官给书生朱尔旦先是换了一个心脏,令其文思大进考中举人,而后,当书生提到妻子不美时,陆判官为朱妻换上了一颗美人头。换头这一贯穿古今中外的科幻设定,如今...

    时间:04-13
  • 世界首例人体换头术这事成功几率有多大

      专家:无论从科学还是伦理方面都行不通,此事更像“噱头”   现年30岁的俄罗斯电脑程序员斯皮里多诺夫,自幼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如今头部正常的他,身体已几乎蜷缩成一团,但他期望为自己换个外...

    时间:04-13
  • 世界首例人体“换头术” 风险高甚至比死难受

      换头,《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妙手神医陆判官给书生朱尔旦先是换了一个心脏,令其文思大进考中举人,而后,当书生提到妻子不美时,陆判官为朱妻换上了一颗美人头。换头这一贯穿古今中外的科幻设定,如今...

    时间:04-13
  • 俄病人将接受世界首例人体“换头术”(图)

    卡纳维洛曾在今年年初称,人脑移植在脊髓融合、防止免疫系统排斥反应等瓶颈可被攻克,将最早在2017年实现。”  但头部依然是全身最特殊的地方,头部移植的最大两个挑战,除了因复合组织而产生的免疫系统排斥反应之外,另一个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连接。...

    时间:04-10
  • 日美联手研发埃博拉新疫苗 将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东京大学日前宣布,该校医学研究所教授河冈义裕等人与美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抵御埃博拉病毒的新疫苗。...

    时间:03-30
  • 武汉一公园排水管堵塞清出一堆人体白骨 警方调查

    据四美塘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前几天下雨后,公园内一处排水管堵塞了,污水漫溢到人行道上,他们便通知水务部门前来进行清淤。...

    时间:03-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