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使用百年反思暨防化医学研究会 刘征云 摄
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沈基飞 蒋建科)在人类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100周年、《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18周年之际,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承办的全国防化医学高峰论坛日前在京举办。
论坛围绕“世界化学武器使用百年暨防化医学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署后国际军控履约现状及发展趋势”、“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概况”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谋划,建言献策。来自外交部、国防部、卫计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有关单位的170多名特邀代表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曼霁、贺福初、张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陈志南等专家应邀出席。
据悉,100年前的4月22日下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上,德军施放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从此打开了化学武器的“潘多拉魔盒”。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沈阳、太原、济南、南京、广州等地建立毒剂或化学武器工厂,并在19个省区使用毒剂数千次,造成我国军民伤亡不计其数。战后,侵华日军在我国领土遗弃了大量的毒剂和弹药,继续危害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新中国建立后,为改变我国防化领域一穷二白的困境,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以汤腾汉、周金黄、周廷冲、宋鸿锵、张其楷、孙曼霁、秦伯益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白手起家,从零干起,针对6类14种化学战剂,为我国建立完备的防化医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他们针对沙林、梭曼、塔崩和VX等神经性毒剂的主要靶标蛋白质,在全国范围内收集1万多个化合物,并设计合成了数以千计的新结构化合物。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试服、试注、试用的志愿者累计达到3000多人次,最终发现了一批全新结构、全新机制的特效抗毒化合物并组成复方,可抵抗沙林几倍致死剂量的攻击,迄今仍属国际领先水平。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的这类抗神经性毒剂药物,1985年作为“战时特种武器伤害医学防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首位退休院士秦伯益说,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国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但为了国家安宁,他们都希望这些“神药”永远束之高阁,永无用武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