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马丽魏艳)9月19日,2015年全国科普日即将拉开帷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今日做客人民网访谈节目,针对朋友圈科学“谣言”泛滥的情况,徐延豪表示,中国科协已组织专家队伍,动员各方面网站,围绕公众关切的话题解疑释惑,目前组织朋友圈辟谣文章已超过30万篇。
有媒体认为,当公众事件出现科学疑问,科学家往往没能及时站出来解答或回应,中国科普存在“科学家缺位”的现象。对此,徐延豪认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络内容存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现象,缺失特别需要权威人士和专家来发声,“当然我说的是真正的专家,不是砖头的砖”。徐延豪认为,“其实我们广大公众还是真信专家的、听专家的”。但因为中国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尤其是科学家往往性格内敛,不愿意抛头露面,因此科协担负了“搭平台、讲任务、赋予责任与使命”的作用,由权威专家发声澄清伪科学,“特别是一些很荒谬的东西”。结合这个特点,中国科协开展了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工作,目前全国92个国家一级学会已组建341个科学传播的专家团队,聚集了院士、专家4000多人,特聘了341位首席传播专家。未来还将实现所有学科的全覆盖。
同时,科协也通过占领网络传播的主战场、科普信息化工作和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网站来,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成果。科协还围绕公众关切的话题解疑释惑。针对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网络流言,组织传播团队开展辟谣工作,开设科普微信的公众帐号,编写科普微信,“及时辟谣,阻拦伪科学谣言,引导网络舆论”。
截至目前,全国学会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已开设了近百个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将其组织为“科普辟谣方阵”,对微信平台上被网民举报为常识性错误的内容进行辟谣和解答。“我们统计了下,目前通过辟谣后的文章在微信平台的科普人次平均每天有200多万,辟谣的文章总数已经超过30多万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徐延豪说。
相关新闻:
- 遏止谣言,科普应加大力度提高时效
- 8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氰化钠毒雨上榜
- 食品真相:黑木耳久泡究竟有何危害
- 报告称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周二微信谣言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