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呦呦晚鸣: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摘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2015-10-08 09:35:21

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

良药治疟救苍生。

百般艰辛实验难,

医典启明。

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

古方须赖科技成。

埋头干事何顾它,

呦呦晚鸣!

10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为新晋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所题的《浪淘沙·诺奖》一词,道尽了已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与全国众多科学家为研制全球抗疟药物青蒿素所历经的艰辛。

许多的第一次

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上第12位获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女科学家。

“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另外也是以中药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屠呦呦等人的工作成功解决了恶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实际上,这对消除疟疾起到世界性影响,也是我国被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的首创药物”。

科学研究重视原始创新,特别是诺贝尔奖,更加注重成果的原创性。

“青蒿素是大协作的成果,包括中药、化学、药理甚至临床医学等一大批的工作,但是原创性最强的可能是屠呦呦做的工作。”陈冀胜指出,屠呦呦从几百种中药中去伪取真,并最终在青蒿中用她的方法得到了粗结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虽然很多,也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我想她的独创性非常好,这可能是她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科学工作现在需要协作,但在此当中也需要有领军人物去做基础工作,做原创工作来推动,这可能非常重要。”

历史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仅有四次颁发给寄生虫学领域的贡献,最后一次是在1928年。时隔87年后,该领域得以重获青睐,主要是因为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药物科学博士大村智为人类健康福祉、减轻病患痛苦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贡献。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5日晚间,刚刚摘取诺奖桂冠的屠呦呦向外界表达了她的获奖感言。

迟到的认可

上世纪70年代作出杰出贡献,但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直至85岁这年,才收到这份认可,不可不谓“晚鸣”。回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史,仅有五位得奖者获奖时为85岁及以上,获奖时最年长的裴顿·劳斯也不过长屠呦呦两岁。

但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却早在上世纪就开始惠及全球每年约2亿的疟疾感染人群,现在,它已经作为联合国指定抗疟药物,广泛用于世界各个角落。仅在非洲,青蒿素每年就可以拯救超过10万人的生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几天前刚刚从医院出院,得知同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同行的屠呦呦获奖,他也为之激动不已。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青蒿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用药历史,但是过去研究得不够,正是通过屠呦呦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把它精制提纯,使之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中药。”

“它不仅有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应用价值;它既推进了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推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这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有重要意义。”李连达表示,“所以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她团队的荣誉,也是中国所有医学家的荣誉,也是中国全国人民的荣誉。所以在这里我特别表示祝贺。”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基础还不够扎实,先进理论、方法及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创新药研发队伍仍有待加强,因此更需要密切结合,协同发展。“应该中西医药各学科各领域团结合作,重实际行动,重实际结果,少作无谓的争论。”李连达说。

原始创新的力量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就与屠呦呦相识。在他的印象中,这位研究中药的女科学家“性格直爽、坦率,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究岗位上坚持了很多年,当然青蒿素的工作也有全国很多其他科学家的贡献,包括化学结构、临床应用等等。但最初是屠呦呦的团队提取出青蒿素粗提物。如果没有提取青蒿素,就没有后续这一系列的工作,所以她是第一步。”陈可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屠呦呦团队所做的工作,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特别是非洲的疟疾病人,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的成就。

同时,陈可冀表示,此次诺奖的颁发亦是对“中药这个伟大宝库的认可,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去挖掘中药的宝库,因此,屠呦呦的这项工作成果意义重大”。

步入耄耋之年,尽管屠呦呦已经退休而且身体时有抱恙,但作为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的她,却仍旧坚持在青蒿素研发和临床应用工作的一线。

“屠老师非常和善,我们经常见到她来所里指导工作。”她曾经的同事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忆道。

诺奖颁布不过三天,全国乃至全球围绕屠呦呦的点赞、膜拜,又或是质疑、反思之声不绝于耳。但作为首位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大陆科学家,她带给国人的不仅是惊喜与感动,更是一种力量,是中国也可以有诺奖级原始创新的力量。

  • 相关阅读
  • 屠呦呦中学同学回忆当年清秀朴素先生透露看电视才知获奖

    原标题:屠呦呦获奖让宁波沸腾    她曾是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的学生   修缮后的海曙区开明街26号姚宅。这里是屠呦呦在宁波的旧居。姚宅的主人姚庆三(1911-1989)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

    时间:10-08
  •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11月15日,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的屠呦呦在北京出席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本报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刘仲华、商璐)瑞典...

    时间:10-08
  • 屠呦呦接受专访:获诺奖有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全文)

    人民网北京10月6日电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昨日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下午四时,屠呦呦做客人民日报客户端,与网友在线交流。 部分对话如下: [人民日报客户端]:屠老师,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奖的?...

    时间:10-08
  • 饶毅曾写论文力推屠呦呦: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原标题: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   人民网北京10月6日电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2011年初,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随后表示将不再成为候选人。当年...

    时间:10-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