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萍
曾经,“80后”一代到初、高中的时候才能“名正言顺”地要个手机玩;现在,孩子刚刚两三岁,就接触电脑、手机、平板等一大堆电子产品……调查显示,特别是城市儿童,“数字化成长”已经越来越低龄化。对此,有家长烦恼、不赞同,也有父母表示支持。面对争论,究竟该如何处理儿童跟电子产品的关系呢?
故事
4岁娃天天玩iPad爸妈叫苦不迭
“我真是后悔,不应该让他那么早就接触iPad和手机。”提起儿子迷恋上电子产品,家长张女士叫苦不迭。
张女士的儿子嘟嘟今年4岁,在幼儿园上中班。从3岁起,嘟嘟就开始玩爸妈手机和iPad。起初张女士对时间把控较严,每天只让嘟嘟接触20分钟。可随着嘟嘟渐渐长大,加上受班里其他小朋友的影响,后来每天一放学就抱着电子产品玩个不停。到了周末,嘟嘟的“玩儿瘾”更大,几乎一起床就先问“iPad在哪儿?”一整天也不怎么出门,爸爸妈妈说他也不听。
“那段时间,几乎就是迷上了,不让玩就哭闹,一没电就催着我们赶快充电。”张女士叹了口气说,以前她觉得孩子玩玩电子产品没啥,因为有一些游戏和APP中有儿歌、故事、唐诗等,想着孩子接触下也能学点儿东西,“可后来我发现不行,几乎就是上瘾了。”
真正促使张女士下决心不让儿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是老师的一条短信。“那天幼儿园体检,老师第二天给所有家长发了一条校讯通,说班里大部分孩子视力下降,请家长在家里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张女士说,她赶快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嘟嘟的视力,得知嘟嘟的双眼视力为0.6,比上次体检降了0.4,“虽然说孩子的视力发育还不成熟,可这降得也太多了,以后说啥也得注意了”。
数据
城市儿童“数字化成长”,出现低龄化倾向
数字时代,如今跟张女士有同样苦恼的家长越来越多。
近日,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涉及逾3万名儿童和家长的调研报告显示:诞生于本世纪初的“00后”一代,“数字化成长”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倾向。
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数字素养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为了解新时代儿童对于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状况,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开展了全国青少年宫系统儿童媒介素养状况专项调研活动,18个城市3万多名3至14岁儿童及其家长接受了问卷调研及个人访谈。
当天发布的《互联网+时代的儿童在线风险和机遇——中国青少年宫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状况报告(2014~2015)》显示,幼儿园时期(3~6岁)的儿童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的接触率分别为91.8%、83.4%、80.6%。幼儿园孩子42.5%每天看30分钟以上的电视,89.1%在周末玩电子媒介,44.1%玩网游,4.7%有网友,21.2%用手机上微信。
而到初中时,孩子的新媒介接触和使用技能进一步提升,拥有手机的达77.8%,拥有QQ的达91.8%,25.8%玩网游开始以大型网络游戏为主,90%加入QQ群,57.2%有网友,33.7%的有陌生网友,33.5%关注微信公众号。
激辩
电子产品,儿童该不该接触?
目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现状就是,娃娃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早。那么,儿童究竟该不该接触电子产品?这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争论。
反方:电子产品“伤身”娃娃最好不要玩“
我不赞成孩子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尤其是低年龄孩子。”家长朱女士坚决地说。
她说,低年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频频“伤身”的新闻近几年并不少见。比如,武汉一名8岁的男孩因为沉迷于玩平板电脑,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外地一名2岁半的孩子过度使用iPad,结果竟发展成近500度的假性近视。“谁也不想自家孩子也成这样吧,所以我不会让孩子天天玩电子产品。”朱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