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专访屠呦呦推荐人: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家获诺奖

2015-12-10 09:30:02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屠呦呦推荐人之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苏新专博士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记者王天乐摄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记者刘慧 李玫忆 王娜 高奕楠 王天乐)在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访问瑞典之际,人民网记者9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对苏新专博士进行了专访。苏新专不仅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同时也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幕后推动人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教授连续几年向诺奖委员会推荐屠呦呦,让她获奖的目标于今年终于实现。

人民网记者(下面简称记):您刚刚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参加了一个研讨会,能介绍一下这个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吗?

苏新专博士(下面简称苏):这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配合今年诺贝尔奖的一个活动。活动的组织者是卡学院传染病防护学教授马茨·瓦赫格林。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疟疾免疫、疟疾种群和疫苗等方面的问题。我也是研究疟疾的。大部分时间是研究疟疾的抗药性、疟疾的遗传。具体来讲我们用遗传的工具来研究疟疾的抗药性。现在我们也开始研究疟疾,寄生虫跟寄主的反应,主要是相关免疫的反应。我从事疟疾研究有20几年了。

记:屠呦呦的抗疟研究以及青蒿素的发现是很久之前的事情。您觉得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才获得诺贝尔奖?

苏: 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青蒿素被世界上其他国家从认识到应用还没有很久。直到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决定抗疟药要用青蒿素。这时青蒿素才引起世界重视,从此走推向全世界。现在大家知道青蒿素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也就是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用,所以青蒿素的发现就显得更加重要。

记:您能跟我们讲述一下您跟屠呦呦的渊源吗?为什么向米勒教授推荐她?

苏:我之前其实是不知道屠老师的,第一次知道也就在几年前吧。那个时候我们了解到了523计划。这本来是一个绝密的军事行动我们根本不知道。直到后来读到张剑方主编的一本关于523计划的书,我才知道青蒿素的发现是523计划的一部分。米勒教授其实一直好奇青蒿素是如何发现的。我们开始收集数据到网上去查相关资料,这样屠呦呦这个名字才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张剑方的书里没有提到屠呦呦,因此以后才找到她。我在网上看到牛津大学的一个华裔教授写了一篇综述,里面有简单的提到青蒿素的历史,其中就提到屠呦呦。1996年的《求是》杂志刊登国家奖励青蒿素发现的消息,当时颁发的是一个集体奖,其中提到了10个人,屠呦呦是其中之一。她是这10个人中唯一单独提到的人,是“抗疟性青蒿素的发现人”。因此我们觉得必须了解她并找到她。

记:米勒教授为什么对谁是青蒿素的发现人这么感兴趣?

苏:米勒教授也是研究疟疾的专家,他知道青蒿素的重要意义,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同时作为一个科学家,米勒对疟疾相关的研究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是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记:屠呦呦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科学家。您觉得这对大陆科学家特别是年轻科学家有什么启发吗?

苏:她是第一个,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是毫无疑问的。青蒿素确实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点没问题;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个奖跟国力也有关系,国家受到重视了,人家才会发给你。日本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日本的经济腾飞了就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以前是德国,德国二战后获奖就很多。我想中国的时代也快到来了。我毫不怀疑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家获奖。

按照诺贝尔奖评委会规则,前诺奖得主和世界著名专家都可以提名诺奖候选人。目前中国院士在国际上有名的还是少数。但是随着中国获奖者越来越多,提名的也就越来越多,基数越来越大,就会出现滚雪球效应。

记:在您自己的研究领域您也是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越来越多的交流? 您觉得中国未来在哪个领域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苏:对,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因为国家大量的投入,从我了解的生物领域来说,现在是突飞猛进,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科学家走在世界前列。来这里之前,我正在厦门大学参加一个冬季研讨会就发现在先天性免疫领域的那些教授和专家都做得非常好。这个是很明显的。单就感觉而言,中国科学界现在做得好的不仅仅有生物领域,在工程等领域跟世界前沿也是很接近的。中国在古生物进化领域的研究也做得很好。

记:我们知道屠老师对青蒿素的发现是受到中国古代中医中药的启发。但同时中药在国内都有很多争议。您觉得屠老师这次获奖会让这些争议有所改变吗?对更好地将中医中药推向世界有什么作用吗?

苏:中药对青蒿素的发现的帮助作用事实就在那里。屠呦呦是从那里得到启发,这个毫无疑问。而提到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问题,这个其实我自己都感受到了,美国人现在都很喜欢针灸。当然我也确实听到过关于这方面的争议。比如有人认为中医药不是一门科学。但我觉得科学这个东西不好定论,这个定义很广,只要你探索未知就是科学。我们以前的老中医是经验的,比如是从家族里面传下来的。现在很多中医药学的学生都是院校四年里面训练出来的,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已经开始加入很多西医的手段,比如诊断上,也开始用西医的血液检验,而不是传统的把脉等。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中医药的医生跟传统的中医还是有差别的。因此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中医的,可以继续挖掘。

记:您觉得在抗疟这个领域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苏:最大的挑战就是抗药性。比如现在在东南亚地区都有一些耐药性的报告。但是这个耐药性跟典型的抗药性还是不同的。抗药性主要指你无论吃多少都无效。青蒿素现在出现的是耐药性。一般情况下如果吃三次青蒿素,24小时之内寄生虫至少降了一半,而现在在有的地方需要72小时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如果你继续吃药最终还是会清除的,但是时间就会很长。但是这个耐药性问题确实很明显。几年前是没有这么严重的。这是一个希望引起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屠老师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呼吁大家关注抗药性问题。但国内对此还有些争议,对有的公司来说卖药越多越好,这里面有些商业的冲突。

瑞典各界为屠呦呦将中医药带向世界而骄傲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