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2018-12-31 10:57:2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新华社记者胡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但总体仍然比较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突出。科技部2018年12月启动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建设周期为3年。怎样破解县域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记者探访了全国多个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从他们的实践经验中,可以获得诸多启示。

  “小县城、大科技”:科技强则县域强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贡献了我国超过50%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的总人口、超过90%的国土面积,处于对上“通天线”、对下“接地气”的重要位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在浙江省新昌县,当地“铁了心抓创新”,经过10年努力实现了从浙江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从浙江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

  以“创新强县”为引领,新昌打破影响发展的坛坛罐罐,“小县大科技”特色更加鲜明,2017年科技财政投入占比达11.04%,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2件……

  “作为山区小县、资源小县的新昌,要实现转型发展,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新昌县县长黄旭荣说。

  “科技镇长团”从江苏省常熟市试点,经过10年探索,已成为全国县域创新的一面旗帜。当地引进北京大学苏南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等大院大所平台30家,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创载体超百万平方米,实现经济板块省级以上科创载体全覆盖。

  常熟市副市长徐海东介绍,通过建立科技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信保贷、集合信贷等措施帮助418家企业获得科技贷款19.7亿元。在机械加工、芯片设计等领域搭建供需双向通道。

  从科技到经济:科技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至关重要。

  在湖南省浏阳市,浏阳花炮是当地有名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浏阳针对烟花爆竹、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技术、先进生产工艺改造为重点,让智能制造“牵手”传统花炮,实施“工业装备升级三年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介绍,浏阳过去有烟花爆竹企业900余家,一方面,我们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花炮企业(工区)386家;另一方面,我们深入开展“烟花爆竹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近3年引导企业累计投入20.78亿元,对558家花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目前已建成投产智能组合烟花生产线11条,年总产能8.8亿元。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表示,县域创新的实践表明,县域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才有动力,经济才有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落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才能夯实。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力军”:科技支撑县域社会民生改善

  科技不仅能够支撑经济,更是县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我国有1800多个县(市),科技从小众走到大众、持续改善民生,就更需要科技的力量来支撑。

  “风吹不见羊,抬脚不见路”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真实写照,生态环境的短板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原因。

  盐池县县长戴培吉介绍,近年来,依靠科技做靓生态,通过与高等院校加强科技合作,盐池攻克了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难题10余项,打造了宁夏规模最大的现代草畜产业带,为滩羊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境内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度达71%,实现了“人进沙退”历史性逆转。

  20世纪80年代,安吉县曾是浙江省20个贫困县之一。为了发展经济,安吉引进一大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企业,走上“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摘掉贫困的帽子,拿到小康的牌子。但安吉人蓦然回首才发现,经济上去了,环境和生态却被破坏了。

  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介绍,安吉近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科技+农业”,实施茶、竹两大国家科技富民项目,累计建成茶、竹产业科技研究院等创新平台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56家。2018年,白茶产值24.74亿元,品牌价值37.36亿元,居全国第6位;竹产业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

  “科技强则县域强,郡县治则天下安。”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一个地方也不能掉队。必须用好科技这把“金钥匙”,解决县域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为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 相关阅读
  • 中国科协:到2050年建成世界主要枢纽科技组织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张泉)中国科协29日发布《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提出要彰显科协组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的性质,聚焦科技工作者“人”本身...

    时间:12-31
  • 天津2020年底家庭光纤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将达千兆

      新华社天津12月30日电(记者付光宇)记者从天津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获悉,《天津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提升计划(2018—2020年)》日前正式印发,天津在开展“千兆小区”试点的同时,逐步推广千兆光纤网...

    时间:12-31
  • 新研究:史前巨齿鲨灭绝或缘于超新星爆发

      新华社洛杉矶12月29日电(记者谭晶晶)距今约260万年前,一道奇异耀眼的光芒从宇宙深处抵达史前的地球天空,持续了数周或数月之久。这道神奇的天象是什么?对地球生态造成了什么影响?   美国堪萨斯大学一...

    时间:12-31
  • 科学家在中国海岸带发现古海啸文明遗址

      新华社合肥12月30日电(记者徐海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孙立广、谢周清教授研究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近千年前曾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

    时间:12-31
  • “鸿雁传信、永不失联”:“鸿雁”星座首发星成功发射 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网运营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鸿雁传信、永不失联”:“鸿雁”星座首发星成功发射 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网运营   新华社记者胡喆   个人智能手机可以直接进入卫星应用领域,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

    时间:12-30
  • 高铁接触网关键结构安全自动化识别系统首次应用于高寒高铁

      新华社沈阳12月29日电(记者齐中熙、洪可润)12月29日,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正式开通运行。记者从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了解到,在京哈高铁承沈段工程建设中,研发了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结构安全自动化识...

    时间:12-30
  • 综述:2018,联合国力促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联合国12月29日电 综述:2018,联合国力促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记者王建刚   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战场”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12月15日,在波...

    时间:12-30
  • 工人技能越高 人生舞台越大

      截至目前,全国的技能劳动者已超过1.65亿人,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4791万,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23%和39.3%。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有哪些感受?未来,如何继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

    时间:12-29
  • 线下付费讲座缘何“虽有人气尚无钱途”?

      周末的北京,大都有近200场讲座、沙龙在各个角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活动的主题也是五花八门:从图书分享和签售、手工艺品制作到出国留学、形象塑造再到时间管理、演讲与口才乃至AI技术科普……各色各样的...

    时间:12-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