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全球气候变暖,今冬为啥那么冷

2019-01-03 07:55:44

来源: 经济日报

  新年伊始气温回升,大家这才从刺骨的寒冷里缓过神来。入冬以来,仅2018年12月,中央气象台就两次发布寒潮预警——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显著,南方多地大雪纷飞,气温频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历史极值……有人质疑,不是全球变暖了吗,怎么还这么多寒潮?

  如今,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2017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偏高0.46℃,高出工业化前水平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2018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第四高位。公报还称,有记录以来20个最热年份都出现在过去22年,其中最近4年占据了排行榜前四位。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高级工程师王遵娅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近几十年表现出显著增暖趋势——2018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1901年至2017年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21℃,且监测表明,近20年是20世纪以来最暖的时期。其中,中国各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北方增暖幅度大于南方,冬季增暖幅度大于其他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那么寒潮也最常出现在冬季吗?依据中国气象局《冷空气过程监测业务规定》(试行),对历史上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强冷空气过程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发生最为频繁,平均每年发生4.2次,其次为秋季;寒潮过程则出现在秋季(9月至11月)的频率最高,年均发生1.87次,冬季次之,其中11月出现寒潮频率最高,平均每年出现0.9次。

  那么,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寒潮是变多还是变少了?据1961年至2015年中国年区域性寒潮及强冷空气过程频次变化统计,年寒潮过程频次呈明显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每10年0.4次。同时,年强冷空气频次也呈微弱减少趋势。王遵娅说,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明明数据显示寒潮减少了,为何冬天还是那么冷?近年来,全球也频发多个极端寒冷事件案例。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就与频繁而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有关;2009年初,低温、暴风雪席卷北美和欧洲大部,多地出现严寒天气;2012年1月,欧洲多国出现严寒暴雪,仅波兰就冻死30余人;2015年11月21日至27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河北保定、山东济南等113个监测站的最低气温跌破1961年以来11月最低气温记录……

  这些极端寒冷事件的发生似乎跟寒潮变少有些许冲突。对此,王遵娅解释说,寒潮的减少并不表示它就不发生了,只要寒潮到来,就会带来剧烈降温,并伴随出现低温、大风、雨雪等天气,严重时,还会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和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寒潮强度和频次的变化会受到全球气候背景,以及不同时空尺度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增暖不均匀,北极地区的增暖幅度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都要大,这使得低纬和高纬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小,并进一步促使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经向度增大,从而使冷空气更容易向中纬度区域爆发。

  也有学者表示,全球变暖促使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如此一来,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南下进发,导致气温骤降。

  遇有持续低温冷冻天气时,人们对全球变暖的质疑总是此起彼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全球变暖是一种平均趋势,如果仅从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看,今后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呈加剧可能,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除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外,尚难确定海洋等产生的升温或降温作用到底有多大,即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减弱或抵消人类活动因素。

  其实,全球变暖与寒潮频次和强度变化的关系很复杂。目前,科学界已经认识到:未来20至30年间,对这种相对短尺度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性,要明确回答全球气候近期变化的详细和可信的演变轨迹,仍需数年之后。

  • 相关阅读
  • 种地、造林咋影响全球碳循环?科研人员揭示其中奥秘

      新华社武汉1月5日电(记者谭元斌)由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碳分解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到底种地、造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全球碳循环?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

    时间:01-05
  • 高分五号卫星大气环境观测载荷通过在轨测试评审

      新华社合肥1月4日电(记者徐海涛)传统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以近地分布的观测点为主,难以反映区域全貌,而卫星观测技术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近日,由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搭载在高分五号卫星上...

    时间:01-05
  • 俄航天集团与欧航局负责人分别祝贺嫦娥四号成功落月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后,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欧洲航天局局长扬·韦尔纳分别表示祝贺,积极评价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俄航天集团网站3日全...

    时间:01-05
  • 嫦娥四号部分有效载荷开机工作

      图为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玉兔二号在A点影像图。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离后按计划开展了相关工作。截至1月4日17时,着陆器上低频射电频谱仪的三根5米天线展开到...

    时间:01-05
  • “让我们更加了解月球”

      ■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中国用事实说话,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   ■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1月...

    时间:01-05
  • “嫦娥四号”书写人类太空探索新篇章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中国与前苏联、美国有了并列第一的荣誉。“嫦娥四号”的探索将拓宽人类的视野和想象,我们在仰望星空和认知月球之后,必须为人类文明发展探明方向和路径,...

    时间:01-04
  • 苹果多年来首次降低营收预期 大中华区“背锅”

      库克用一封致投资者的信开启了苹果公司的2019年。这封信中,其正式调低2019年第一财季的营收,从之前预期的890亿-930亿美元,降低到了840亿美元。受此影响,苹果盘后交易一度大跌约8%。   或受此影响,苹...

    时间:01-04
  • 软件业将加速赋能制造业

      2019年,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成为发展新动能。随着我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也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软件...

    时间:01-04
  • G60科创走廊 一体化样板间

      G60科创走廊交通枢纽。   沪昆高速公路在公路网编号为G60,始于上海松江区,途经浙江,止于云南昆明。自2005年左右嘉兴提出G60科创走廊概念后,沿线多地在科创领域迎来了喜人变化。2018年6月,来自苏浙皖...

    时间:01-04
  • 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宝

      嫦娥四号搭载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有效载荷,将为人类科学研究和空间探测发挥重要作用。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总体指挥徐欣锋介绍,科学载荷主要分布于“两器一星”中——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共分两次...

    时间:01-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