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2018-12-31 10:57:2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新华社记者胡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但总体仍然比较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突出。科技部2018年12月启动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建设周期为3年。怎样破解县域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记者探访了全国多个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从他们的实践经验中,可以获得诸多启示。

  “小县城、大科技”:科技强则县域强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贡献了我国超过50%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的总人口、超过90%的国土面积,处于对上“通天线”、对下“接地气”的重要位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在浙江省新昌县,当地“铁了心抓创新”,经过10年努力实现了从浙江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从浙江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

  以“创新强县”为引领,新昌打破影响发展的坛坛罐罐,“小县大科技”特色更加鲜明,2017年科技财政投入占比达11.04%,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2件……

  “作为山区小县、资源小县的新昌,要实现转型发展,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新昌县县长黄旭荣说。

  “科技镇长团”从江苏省常熟市试点,经过10年探索,已成为全国县域创新的一面旗帜。当地引进北京大学苏南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等大院大所平台30家,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创载体超百万平方米,实现经济板块省级以上科创载体全覆盖。

  常熟市副市长徐海东介绍,通过建立科技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信保贷、集合信贷等措施帮助418家企业获得科技贷款19.7亿元。在机械加工、芯片设计等领域搭建供需双向通道。

  从科技到经济:科技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至关重要。

  在湖南省浏阳市,浏阳花炮是当地有名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浏阳针对烟花爆竹、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技术、先进生产工艺改造为重点,让智能制造“牵手”传统花炮,实施“工业装备升级三年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介绍,浏阳过去有烟花爆竹企业900余家,一方面,我们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花炮企业(工区)386家;另一方面,我们深入开展“烟花爆竹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近3年引导企业累计投入20.78亿元,对558家花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目前已建成投产智能组合烟花生产线11条,年总产能8.8亿元。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表示,县域创新的实践表明,县域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才有动力,经济才有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落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才能夯实。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力军”:科技支撑县域社会民生改善

  科技不仅能够支撑经济,更是县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我国有1800多个县(市),科技从小众走到大众、持续改善民生,就更需要科技的力量来支撑。

  “风吹不见羊,抬脚不见路”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真实写照,生态环境的短板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原因。

  盐池县县长戴培吉介绍,近年来,依靠科技做靓生态,通过与高等院校加强科技合作,盐池攻克了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难题10余项,打造了宁夏规模最大的现代草畜产业带,为滩羊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境内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度达71%,实现了“人进沙退”历史性逆转。

  20世纪80年代,安吉县曾是浙江省20个贫困县之一。为了发展经济,安吉引进一大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企业,走上“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摘掉贫困的帽子,拿到小康的牌子。但安吉人蓦然回首才发现,经济上去了,环境和生态却被破坏了。

  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介绍,安吉近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科技+农业”,实施茶、竹两大国家科技富民项目,累计建成茶、竹产业科技研究院等创新平台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56家。2018年,白茶产值24.74亿元,品牌价值37.36亿元,居全国第6位;竹产业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

  “科技强则县域强,郡县治则天下安。”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一个地方也不能掉队。必须用好科技这把“金钥匙”,解决县域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为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 相关阅读
  • 种地、造林咋影响全球碳循环?科研人员揭示其中奥秘

      新华社武汉1月5日电(记者谭元斌)由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碳分解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到底种地、造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全球碳循环?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

    时间:01-05
  • 高分五号卫星大气环境观测载荷通过在轨测试评审

      新华社合肥1月4日电(记者徐海涛)传统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以近地分布的观测点为主,难以反映区域全貌,而卫星观测技术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近日,由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搭载在高分五号卫星上...

    时间:01-05
  • 俄航天集团与欧航局负责人分别祝贺嫦娥四号成功落月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后,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欧洲航天局局长扬·韦尔纳分别表示祝贺,积极评价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俄航天集团网站3日全...

    时间:01-05
  • 嫦娥四号部分有效载荷开机工作

      图为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玉兔二号在A点影像图。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离后按计划开展了相关工作。截至1月4日17时,着陆器上低频射电频谱仪的三根5米天线展开到...

    时间:01-05
  • “让我们更加了解月球”

      ■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中国用事实说话,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   ■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1月...

    时间:01-05
  • “嫦娥四号”书写人类太空探索新篇章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中国与前苏联、美国有了并列第一的荣誉。“嫦娥四号”的探索将拓宽人类的视野和想象,我们在仰望星空和认知月球之后,必须为人类文明发展探明方向和路径,...

    时间:01-04
  • 苹果多年来首次降低营收预期 大中华区“背锅”

      库克用一封致投资者的信开启了苹果公司的2019年。这封信中,其正式调低2019年第一财季的营收,从之前预期的890亿-930亿美元,降低到了840亿美元。受此影响,苹果盘后交易一度大跌约8%。   或受此影响,苹...

    时间:01-04
  • 软件业将加速赋能制造业

      2019年,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成为发展新动能。随着我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也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软件...

    时间:01-04
  • G60科创走廊 一体化样板间

      G60科创走廊交通枢纽。   沪昆高速公路在公路网编号为G60,始于上海松江区,途经浙江,止于云南昆明。自2005年左右嘉兴提出G60科创走廊概念后,沿线多地在科创领域迎来了喜人变化。2018年6月,来自苏浙皖...

    时间:01-04
  • 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宝

      嫦娥四号搭载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有效载荷,将为人类科学研究和空间探测发挥重要作用。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总体指挥徐欣锋介绍,科学载荷主要分布于“两器一星”中——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共分两次...

    时间:01-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