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AI换脸也有bug,看看人物眨没眨眼

2019-03-18 07:31:37

来源: 科技日报

  近日,知名视频网站blibli流传出一段视频:电影《射雕英雄传》(1994年版)朱茵主演的黄蓉被视频制作者通过“AI换脸术”处理成了杨幂的脸,神态表情如同朱茵饰演的黄蓉一样生动俏皮,毫无违和感,顿时引起网民热议,以至于微博话题点击量飙升至1.1亿。

  所谓AI换脸术,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人体图像合成技术,生成的假脸(通称DeepFake)。那么,这个技术是怎么做到如此出神入化?它给人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利与弊?有何办法对其辨别?避免潜在风险?

  强调“以假乱真”

  让黄蓉秒变脸的视频制作者表示,这么做仅是用于“技术交流”。其实,AI换脸技术已然在我们身边荡起涟漪。

  今年春节期间,科幻影片《疯狂的外星人》中外星人逼真的神态表情,是由演员徐峥通过“动作捕捉”出演完成;美国动作电影《阿丽塔》用AI科技加持,为观众呈现闪亮大眼的战斗萝莉阿丽塔动感十足;经典影片《速度与激情7》中,AI换脸还原了因车祸意外去世的主演保罗·沃克的音容笑貌,让整部影片多了一丝“你永远与我们同在”的温暖。

  不同于戏曲换脸的变幻,“AI换脸术”强调“以假乱真”。简单说,AI换脸就是将目标人物各个角度的人脸照片一帧帧贴在被换对象的视频画面上,生成假脸视频,倘若能达到“朱茵or杨幂?傻傻分不清!”的效果,即大功告成。

  “从技术层面讲,首先要进行数据采集,捕捉不同的脸姿态、表情、角度和光照的人脸图片;再者进行数据处理,包括采集数据标准化及分割算法处理等;硬件上需要一个较好的GPU,家用计算机可能会吃力一些,制作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数十小时,但是现在已有许多插件可以辅助。”为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提供虚拟主持人技术支持的偶邦公司创始人郑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有“坏孩子”之嫌

  “AI换脸术”从其命名为DeepFake起,恐怕已有“坏孩子”之嫌。

  据说,DeepFake原本是一个用户的名字,他将《神奇女侠》主角盖尔·加朵的脸嫁接到另一张脸上,后被这位女演员及其律师起诉,但无奈尚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对其问责,由此DeepFake反而因为“创新之举”一炮走红,成为“AI换脸术”代言人。

  在某些重大政治场合,以假乱真的假新闻对于民众的误导,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2018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中止全球气候变化协议,随后被比利时某政党利用DeepFake篡改,做了一个“特朗普宣告比利时政府也应退出”的假视频,引起比利时民众的公愤。可以想像,如果类似的假视频被用在投票、骚乱、战乱误导民众,煽风点火,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此外,DeepFake也有道德隐患。现在很多明星已躺枪,包括艾玛·沃特森、斯嘉丽·约翰逊、瑞汉娜等好莱坞影星、歌星,被换脸后的视频上传到成人视频网站,以假乱真的换脸技术,要面临社会很大的道德争议。

  有外媒称:“这种技术再次提醒我们,在这个数字时代,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地看表面,因为那张脸可能是在欺骗你。”

  用AI假里辨真

  如何辨别“AI换脸术”?值得庆幸的是,科学界正在应对这个问题,而主要“杀手锏”是运用AI技术假里辨真。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授吕斯卫领导的团队发现了伪造视频的漏洞:假脸极少甚至不会眨眼,因为它们都是使用睁眼的照片进行训练的。

  研究人员表示,伪造视频往往忽略了“自发的、无意识的生理活动,例如呼吸、脉搏和眼球运动”。吕斯卫说:“因此,缺少眨眼是判断一个视频真假的好方法之一。”

  这种作为“反AI变脸”技术通过有效预测眼睛的状态,准确率达99%。此项研究已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作为甄别媒体假新闻,推进媒体取证计划的一部分。

  “在伪造视频的后期处理中手动添加眨眼,其实并非一个巨大挑战,而且一些伪造视频已包含眨眼。从长远来看,实际上这是一场通过AI制作假视频和检测假视频之间的持续战斗。”吕斯卫说。

  此外,郑毅提出,“通过强制记录照片和视频拍摄的时间、地点,既在区块链上记录照片和视频不可篡改的时空戳方法,也可进行鉴别”。

  然而,公共科学研究犹如一把双刃剑:骗子一旦了解其骗局是如何被识破的,就可以对算法进行相应调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已经占上风,最终很难说哪一方会获胜。”吕斯卫指出。(通讯员 闫 欣 记者 华 凌)

  • 相关阅读
  • 小米智能手机收入1138亿元 同比增长41.3%

      昨天,小米集团公布2018全年财报,报告期内实现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6%,经调整利润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5%。报告期内,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人民币1138亿元,同比增长41.3%。   小米集团创...

    时间:03-20
  • 惊现安全漏洞,5G我们还能放心用吗

      今年两会期间,5G成热点关键词。媒体在关注5G最新动态的同时,也将5G应用于新闻报道当中。新华社客户端进行了5G手机全链条直播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实现5G技术持续传输4K超高清信号……   然而就在最...

    时间:03-20
  • 柔性折叠屏 下一个手机硬件标配?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所有的手机制造商都投入了柔性显示屏的怀抱。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华为推出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Mate X。尽管这款手机的价格高达2299欧元(约合人民币1.75万元),但依...

    时间:03-20
  • “大数据杀熟”愈演愈烈 电商诚信修复成系统工程

      围绕着“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的争论延续至今仍无定论,但从去年初爆出到现在,“大数据杀熟”所指向的在线差旅平台风波难断。   从“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2018年受理的全国306家各类电商全年度真实...

    时间:03-20
  • 去年全球专利申请量创新高 超半数来自亚洲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产权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通过产权组织提交的全部国际专利申请中,半数以上来自亚洲,中国、印度和韩国增长显著。   2018年,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

    时间:03-20
  • “洞察”号首次“听”到火星微震

      据美国《科学》杂志18日报道,经过数月的微细调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号(InSight)着陆器终于将其超灵敏的地震仪置于火星表面。该仪器旨在通过探测“火星震”的轰鸣声来揭示有关火星内部...

    时间:03-20
  • 5G尚未普及 6G呼啸而来?

      5G尚未普及,美国号称开始研发6G。到底是“尝鲜”5G,还是等等6G?   2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特“我希望5G乃至6G早日在美国落地”。日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朝着特朗普的指示迈出了第一步,决定开放...

    时间:03-20
  • 12层楼高的水晶球逼幽灵粒子现身

    ?   两座核电站之间,700多米深的花岗岩下,正开掘一个巨大的空洞,容纳一个12层楼高的水晶球。这个水晶球,将浸泡在一个灌有3万吨纯净水的池里,被钢架栓牢。圆柱体的水池,直径43.5米,深44米。水池上方是各...

    时间:03-20
  • 更小更强的光子芯片取得理论突破

      受制于摩尔定律,信息技术载体的存储密度与运算速度的提升均面临瓶颈,人类的目光从“电”转向了速度更快的“光”,“光子芯片”的概念应运而生。记者19日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蒋立勇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

    时间:03-20
  • 碧桂园进军“智能建造” 未来,机器人帮你盖房子

      近年,智能机器人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种种迹象表明,“机器人革命”已经来临,人类社会正加速进入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新时代。   去年9月,碧桂园宣布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重点攻关建筑机器人、服务类机器人...

    时间:03-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