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地下城”怎么建,深地空间研究有答案

2019-04-01 07:40:41

来源: 光明日报

  《流浪地球》里的人们居住在地底的“地下城”,未来,“地下城”并不会只存在于科幻片中,科学家目前正在开展的深地空间研究就在探讨“地下城”怎么建。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请他从科学角度描绘未来地下空间生存图景。

  “地下城”是世界性的前沿科学研究

  “对深地空间开发利用并不只是科幻,而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科研项目,是世界性的前沿科研话题。”谢和平说,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在国际上非常受重视,已有很多国际组织都在研究地下空间利用。这些国际组织包括1974年成立的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1996年成立的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1986年成立的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ISTT)等。1991年城市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的《东京宣言》还曾强调“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预测未来有1/3的人会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居住。

  据谢和平介绍,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科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案例。例如,芬兰建成了一个地下公园,将深入地下120米的空间打造成含盐湿润空气的氧吧,常年恒温11℃~12℃,几乎没有任何过敏源和细菌,可以对患呼吸道、肺结核等疾病的病人进行疗养。2014年建成的位于英国北威尔士的矿洞游乐场,在地下150米,拥有保温保湿环境下世界最大的地下蹦床。

  还有很多国家也在尝试开发地下空间,例如,新加坡打算建造的一个地下科技城,已经做了规划,要在西部科学园区地下打造相当于30层楼的地下科学城,供生物医药产业和生命科学使用,未来还可以容纳新增人口。

  “一个城市的总面积不只是地面面积,应该把地面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才是一个城市总的利用空间。这些地下空间具有恒温恒湿、隔音隔震、天然抗自然灾害、低本底辐射、环境清洁等独特优势。”谢和平说,将这些地下空间的优势利用起来,可以开展地下医学研究和治疗,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霍奇金洞穴,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力;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例如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就在地下92米处。“如果开展更多的探索利用,还可能在未来让深地空间成为优于太空定居、应对未来地球灾害的人类移居方式。”谢和平说。

  未来“地下城”该怎么建设

  未来“地下城”该怎么建设呢?谢和平介绍说自己近日在《煤炭学报》发表的学术文章,提出他关于“地下城”5.0版建设的战略构想和科研论证。按照这个构想:地下0~50米是地下轨道交通、管网系统及避难设施,地下50~100米是地下宜居城市,地下100~500米是地下农业、地下医学与地下生态圈以及战略资源储备,地下500~2000米是地下能源循环带、地下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发电站、地下热能等调储利用,地下2000米以上是深地科学实验室、深地固态资源液态化开采。

  “关于深地空间开发利用,我提出了5个时代概念的构想,这包括被动式地下空间利用的1.0时代,科学开发地下空间及地下生态城市的2.0时代,深地生态圈构建的3.0时代,深地科学实验室和深地空间舱的4.0时代,深地固态资源液态化开采的5.0时代。”谢和平说。

  深地开发的1.0时代就是建造防空洞、储备库、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2.0时代会有完整的、宜居的生态城市,要有阳光、自循环水泵及空气智能重生系统。3.0时代就要有生态、环境的地下空间利用,构建地下生态圈的环境,这包括人造阳光、生态植被、深地农牧业、水与生态自循环体系等。4.0时代要开展深地不同深度原位科学实验,构建深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岩石力学理论体系,为人类向地球深部进军奠定理论基础。

  5.0时代需要发明盾构式采、选、充、气化、发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将固态资源直接转变为液态、气态和电能。到那个时候,地下巷道开采有无人机和机器人巡逻、检查、作业。利用煤粉爆炸、瓦斯爆炸产生的能量,在地下3000米深部原位发电,输送到地面上的将是电、氢气、液化炭,而不是固体资源,并要构建深部原位生态绿色低碳的自循环开发利用体系。“目前,我所带领的博士团队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预研。”谢和平说。

  迈入“地下城”2.0时代

  据谢和平介绍,地球固态矿产资源埋深可超过40千米,我国已探明的铁矿、铜矿、铝土矿资源70%都在2千米以下。以地热资源为例,仅地壳最外层10千米范围内,就拥有1254亿焦热量,相当于全世界现产煤炭总发热量的2000倍。

  目前,我国已将深地开发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要全面提升深地工程科学和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力争到2035年深地钻要达15000米;油气开采要到10000米;地热开发到6000米,固态资源开采到3000米,地下空间工程到1000米。

  “目前国际上地下空间利用率大概是30%,而我们国家仅有17%。”谢和平说,随着我国深地开发战略的开展,这些地下空间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是“现在要先进行预研的国家重大战略科研项目”。

  “以煤矿为例,我国现有煤矿地下空间约139亿立方米,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241亿立方米,长度约160万千米,可绕赤道40圈。如此巨大的地下巷道空间,该如何利用呢?”谢和平介绍说,国外改造和利用废气矿井呈现多种用途和形式。例如利用地热发展地下农业,诺丁汉大学的学者们正在考虑使用自然存在于矿井中的地热把15万个废弃煤矿改造成地下农场。

  “要知道地下本身就是冬暖夏凉,地下温室建设成本只相当于地面大棚农业的1/4。”谢和平说,2017年,英国伦敦就利用地下33米处的防空洞建造地下农场,以LED灯为光源,水培技术能节水70%,完全不需要农药,植物生长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6到28天可收获,成功推出了地下农产品品牌。

  “还有建造井筒式小型智能化地下停车库、地下抽水储能发电、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站等都是地下空间利用可以尝试的方式。”谢和平说,另外还可以建造地下污水处理厂,例如香港就计划把地面污水处理都放到了地下;还可以建造地下酒店,开展景观旅游以及地下原位实验室,例如,韩国的暗物质实验室就在矿井700米以下的地方。

  在深地空间利用方面,我国也开始了一些探索。目前北京的京西五大煤矿第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启动。谢和平介绍说,按照规划,地面是青山绿水风景区、学院教育培训区、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区、高科技园区,地下将会被开发成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培训实践区、地下生态景观体验区、地下农业种植区,深地科学探索区。“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全国煤矿的开发利用示范区,打造成科技研发总部和地下空间研发实验基地。”谢和平说。在他看来,关于“地下城”建设,“现在刚刚进入2.0时代,到5.0时代可能还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趋势和美好的前景。”(记者 詹媛)

  • 相关阅读
  • 中国首份自动驾驶路测报告发布:8家车企54辆车跑了15万公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中国首份自动驾驶路测报告由北京市交通委、公安交通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对外发布。在这份名为《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2018年度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时间:04-02
  • 广东首例5G+4K远程手术示教指导完成 专家:具有深远意义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1日)上午,广东首例5G+4K远程手术示教指导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标志着5G在广东首次正式应用于医疗实践。   4月1日上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专家王文林...

    时间:04-02
  • 5G爆发 无人驾驶或许最早落地

      3月27日,海南琼海,博鳌智能网联汽车及5G应用试点项目现场,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嘉宾与工作人员体验无人驾驶汽车。视觉中国供图     “现在虽然有的地方谈6G,但6G真正要来也是2030年以后的事情,因此未...

    时间:04-02
  • App的爱与恨:想要“更懂我”,担心“太懂我”

      最近,关于外卖App可能“偷听”用户的猜测引起许多关注和讨论。相关企业很快否认,强调“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并没有相应产品设置。虽然如此,但此类讨论依然显示出大多数用户对A...

    时间:04-02
  • 宗庆后“跨界”?娃哈哈做智能机器人

      4月1日,新京报记者自企查查获悉,娃哈哈成立了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名为“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娃哈哈商业,持股65%;法定代表人为宗庆后。“饮料巨头”娃哈...

    时间:04-02
  • 聚焦“卡脖子”技术 培育重大原创成果

      当前,我国科学基金与科技发达国家资助机构相比仍存在差距,重大原创成果的培育机制亟待完善,科学基金的资助绩效亟待提升,学科组织体系亟待优化,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亟待增强。针对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基金...

    时间:04-02
  • 虚拟现实迎发展 哪些行业可受益

      基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营造出的仿真系统和模拟环境为不少行业的转型升级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我国也已把虚拟现实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发展虚拟现实产业基地,为更多行业创造发展机遇——...

    时间:04-02
  • 中科院科学家讲述“率先行动”故事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凌纪伟)4月1日,中科院北京分院举行“率先行动故事汇”微视频展示交流会。   历时8个月,收到57个视频,讲述57个感人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无论从年龄,还是所从事的领域,跨度都非常...

    时间:04-01
  •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机遇吸引全球目光

      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题: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机遇吸引全球目光   新华社记者潘清   借助一台主机和一个按钮,能实现会议内容的一键投屏和多人同时分享;通过加载人脸识别功能,打印机更易管理也更安全...

    时间:04-01
  • 即便地球要“流浪” 不该让太阳“背锅”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乍看上去似乎又蹭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点,电影里科学家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太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想要地球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地球“流浪”...

    时间:04-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