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中关村将打造创新发展“生态雨林”

2019-04-13 09:03:4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中关村旷视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了在任何角度都可以精准识别

  中关村是共和国创新的摇篮。数十年来,中关村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始终走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前列。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多家,总收入超过5.8万亿元。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总收入占示范区总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今后,海淀中关村将立足首都发展战略定位,以创新生态雨林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稳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站在今天的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上,除了高楼大厦、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人们一定能看到黄庄路口那座屹立在鲜花草坪中外形独特、闪闪发光的现代雕塑——《生命》,中关村“土著”戏称它为“大麻花儿”。实际上,它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盘旋上升的双螺旋造型,正是中关村挺立潮头、勇攀高峰、科学发展、生生不息、创新不止的发展轨迹。

  据了解,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时候,随着思想和政策的大解放,以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到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渐形成。1988年,国务院批示,以中关村为中心打造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自此中关村的名气大了起来。

  电子一条街的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同意加快中关村建设的请示,中关村的功能由“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升格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西区、中科院、北大学、清华组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中关村的城市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了。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淀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始终走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前列,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成为共和国创新的摇篮。

  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在中关村诞生了龙芯通用CPU 3A3000、兆易闪存存储器、紫光展锐移动智能通信芯片、寒武纪商用深度学习处理器、小米澎湃S1手机芯片、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制造工艺、大唐5G标准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变革性科技成果。

  下一步,中关村将聚焦创新合伙人关系构建,打造创新发展“生态雨林”。据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将强化驻区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领域的“压舱石”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海华信息技术前沿研究院建设,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高端芯片、颠覆性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布局,支持交叉科学的发展,推动产生一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颠覆性成果,抢占全球创新竞赛主动权。

  现场

  340项最新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这里正在举办创新成果展,集中展示人工智能芯片、人脸识别技术、液态金属3D打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共轴反桨无人直升机等中关村示范区170家企业的340项最新创新成果和主要发展成就。

  展厅内,一块拼接而成的巨大显示屏格外醒目。参观者站在屏幕面前,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影像,并对脸部的数百个特征进行捕捉,甚至还能对性别、年龄、发型、穿着特征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瞬间显示出来……原来,这就是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及安防监控天眼系统,目前已在海淀区政府办公区率先使用。

  “刷脸进门虽不是新鲜事物,但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精准识别人脸才是突破的关键。”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忆楠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说,现如今,工作人员来到海淀区政府第一办公区的进门闸机处,不需要正面对着摄像镜头,系统就可以自动比对人脸信息,实现快速进门。相比以往,工作人员需要拿出证件,由安保人员进行一一比对,既节省时间,提升安保效率,也能提升安保工作的精准度。实施人脸识别系统后,也能杜绝访客冒用身份进门的现象。谢忆楠介绍,目前,人脸识别及安防监控天眼系统已经拓展到海淀区“城市大脑”的建设中。

  展览现场,京东配送机器人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据讲解员介绍,京东配送机器人主要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可以从站点配送至写字楼、居民区、便利店、别墅区及园区等。“机器人从站点装货后,按照固定路线行驶,自动避开障碍物,到达客户指定的送货地点。然后通过人脸识别、手机客户端、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快捷取货。”现场讲解员介绍,目前配送机器人已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城市应用。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关村是创新企业培育的“策源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也已发展成为集中展示中关村自主创新成就的平台、世界看北京科技发展的窗口,也是北京市重要的科普基地。记者 王斌

  文/本报记者 王斌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 相关阅读
  • 解码5G热潮 创新型应用迭出 5G究竟有多炫

      编者按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量科技新名词不断涌现:5G、AI、引力波、量子计算机等……究竟这些新名词意味着什么?又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从今日起南方日报科技能见度推出“遇见未来”栏目,...

    时间:04-17
  •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虚假和仿冒移动应用成网络诈骗新渠道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白瀛、余俊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16日发布的《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生活的深度捆绑交织,通过互联网对网民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手...

    时间:04-17
  • 大湾区打造万亿级5G产业集聚区

      日前,《广东省培育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9-2022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有20处提及“5G”,明确提出“在珠三角城市群启动5G网络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万亿级5G产业集...

    时间:04-17
  • 长三角演绎智能经济的“东部崛起”

      新华社上海4月16日电题:长三角演绎智能经济的“东部崛起”   新华社记者周琳   研究机构发布的人工智能算力排行前五城市榜单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在列;当前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上海张江综合性国...

    时间:04-17
  • 通讯:网购让冬天“变短”——中俄跨境电商助力优化客户体验

      新华社莫斯科4月15日电通讯:网购让冬天“变短”——中俄跨境电商助力优化客户体验   新华社记者马晓成   一说到俄罗斯,人们往往会联想起冬日“洋葱头”建筑上飘着雪花的画面。虽然俄罗斯的冬天很美,但...

    时间:04-17
  • 中国农村网民规模逾2亿 “数字乡村”正在走来

      在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一名村民在搬运草柳编工艺品。目前,在这个有1800多户村民居住的村庄,900多户开起了淘宝网店。 陈 彬摄 新华社发   近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

    时间:04-17
  • 给携号转网“挖坑”不如拥抱变革契机

      《经济参考报》近日就运营商对用户携号转网设障挖坑进行报道,引起网民关注。报道称,在落实优惠新政的过程中,试点地区暴露出诸多问题,用户在携号转网过程中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各种“坑”里,前有申请转网重...

    时间:04-17
  • 网购进口保税产品需要知道什么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辟了专门板块。跨境电商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以便捷的方式、低廉的价格购买海外产品的需求。然而,网购进口保税产品并不同于一般网购产...

    时间:04-17
  • “996”工作制遭怼有因 劳动力供需格局已经变了

      “996”工作制争议的背后,是更深层的劳动力供需市场格局的改变,人们对收入的关心开始让位于对生活品质的关心。   近段时间,“996”工作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996”,是指“从早晨9点工作到晚上9...

    时间:04-17
  • 多城公布考核成绩单—— 共享单车不能任性了

      厦门、成都等多座城市近期公布了共享单车考核“成绩单”,并将考核结果与投放份额挂钩,奖优罚劣。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鼓励“共享”、限制“任性”的措施,将助推共享单车企业实现精细化运营。   根据厦门公...

    时间:04-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