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深海勇士”新发现:海底峡谷中存在半远洋沉积

2019-08-15 07:59:52

来源: 科技日报

  近日结束的“探索一号”TS12航次第2航段科考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多次下潜,带科学家一览深海。其中在海底峡谷的下潜中,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吴斌博士和单新博士通过分析下潜取得的短柱沉积物,发现海底峡谷的表层沉积物以斑驳状泥为主,其中发育有多种遗迹化石,属于半远洋沉积。

  “半远洋沉积是浅海中的沉积物颗粒在水体中垂直沉降形成的,沉积作用方式与浊流、等深流、碎屑流(泥石流)等完全不同。现代半远洋沉积中往往伴随大量的生物遗迹,如动藻迹等。”单新表示,由于沉积物短柱中的泥是斑驳状的且可以看到遗迹化石,另外他们在峡谷中近底观测时也看到了大量的生物遗迹,因此推测发现的沉积属于半远洋沉积。“由于这个峡谷近期并没有浊流发生,在峡谷中发现大范围的半远洋沉积表明了峡谷中的沉积作用方式多样。”单新说,虽然他们在海底峡谷内发现了超临界浊流形成的旋回坎构造,但由于这些旋回坎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属于粉砂、黏土级且表层沉积物的生物遗迹众多,因此推测这些旋回坎构造可能在数百或数千年前形成并保存下来。

  据吴斌介绍,由于半远洋沉积是逐层由水体中的沉积物颗粒垂直沉降而成的,因此利用半远洋沉积的有孔虫等微体古生物的种类、丰度以及一些地球化学指标就可以重建古海洋参数,如盐度、温度、氧气含量等。

  “海底峡谷是沉积物搬运的重要通道,这里海底浊流频发,可能会导致重大的地质灾害,对油气平台、海底通信电缆等海底设施构成巨大的威胁。”吴斌表示,“峡谷演化与沉积物搬运过程备受学术界关注,是当前海洋地质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因而开展峡谷深潜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在航段深潜作业发现半远洋沉积的南海海底峡谷中,研究沉积物搬运过程有特殊的实用价值。据单新介绍,因为南海峡谷沉积中富含油气资源,峡谷中的水道、天然堤等是重要的油气储层,研究峡谷演化和沉积物搬运过程可以预测储层的位置、孔隙度、渗透率等,另外南海峡谷中不少位置富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由于峡谷深潜可以精准定位某一特定峡谷,‘深海勇士’号的精准取样对于重建峡谷不同位置的水动力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吴斌说。据他介绍,在搭乘深潜器下潜到海底峡谷的考察中,他们观察到波长数百米的旋回坎沉积构造、多种生物遗迹化石,获取了大量高精度地形地貌资料及影像资料等,采集了多个长约30厘米的沉积物短柱样品,他们取得的短柱样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古海洋信息,可以用来重建古环境变化。

  • 相关阅读
  • “最牛”望远镜建设遇阻 天文学家与原住民共抢“圣山”

    ??? 就在前一阵子,一位夏威夷原住民活动家在路中央躺了整整11个小时,目的是阻止科学家兴建一台新的大型望远镜——30米望远镜(Thirty?Meter?Telescope,TMT)。 ????这台望远镜的主镜直径为30米,是目前全球最...

    时间:08-15
  • 前7月快递业务收入超4000亿元

      国家邮政局14日公布7月快递业运行情况:1—7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30.1亿件,同比增长26.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005.1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7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2.5亿件...

    时间:08-15
  • 让“视频警务”发挥更大作用

      无证驾驶、套牌车一直是全国道路安全治理的难题之一。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上,公安部交管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正推进集成指挥平台建设,现已联网交通技术设备80万...

    时间:08-15
  • 我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研发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14日在京发布。该系统可实现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智能化,大幅提升出版质量、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出版效率,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知...

    时间:08-15
  • 187纳秒,见证20量子比特纠缠态奇迹

    ??? 近日,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此前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12个...

    时间:08-15
  • 光谱:是它帮人类发现了宇宙大爆炸

    ??? 近日,俄罗斯航天集团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质子-M”运载火箭将俄罗斯与德国合作制造的“光谱-RG”太空望远镜送入预定轨道。“光谱-RG”是一个X射线望远镜,计划将在未来大约7年时间内扫描宇宙并发现大量星系...

    时间:08-15
  • 中国地震实验场 凝聚几代科研人的夙愿

      位于川滇地区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是集科学研究、基础观测、成果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的实验场所。最近,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一年来,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已在实验场新增观...

    时间:08-15
  • 仅三个原子厚!最薄光学装置问世

      据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光学装置——一种只有3个原子厚的波导。此项研究成果可将现有光学器件的尺寸缩小几个数量级,或带来更高密度、更高容量的光子芯片。   加...

    时间:08-14
  • 地球可变身“望远镜镜头”

      望远镜越来越大,越来越昂贵,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据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美国一名天文学家提出,可利用地球大气弯曲和聚焦光线,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望远镜镜头”。这种“地球望远镜...

    时间:08-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