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二○一八年我国研发经费逼近两万亿

2019-09-02 08:50:39

来源: 科技日报

  8月30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1.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收入趋紧的形势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研发经费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增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朱迎春说,当前我国研发经费增速保持世界领先,不仅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时也领先于新兴经济体。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李胤解读《公报》时表示,自2013年研发经费总量超过日本以来,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017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2.13%),相当于2017年经合组织35个成员国中的第12位,正接近经合组织平均水平(2.37%)。

  研发经费和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公报》中的亮点。2018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9518.2亿元,比上年增加1134.6亿元,增长13.5%;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与当年国家财政支出之比为4.31%,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738.5亿元,增长9.3%,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39.3%;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5779.7亿元,增长16.5%,占比为60.7%。

  “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较上年增长13.5%,创下2013年以来历史新高。特别是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速表现突出,较上年增长9.3%,创近6年来新高。”朱迎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大幅提高,将对形成全社会重视研发、投入研发新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研发投入格局,发挥重要导向和引领作用。

  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09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占研发经费比重为5.5%,与上年持平。李胤解释说,三大主体均实现较快增长,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589.9亿元、423.1亿元和3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1%和15.7%。其中,高等学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为51.1%,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

  与此同时,企业依然是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研发投入的三大主体——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分别比上年增长11.5%、10.5%和15.2%,对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5.9%、12.4%和9.3%。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研发经费分别为13650亿元、3537.3亿元和2490.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8%、14.3%和13.4%。东部地区研发经费占全国比重达69.4%,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中西部地区追赶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占全国比重由2013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18%,西部地区占比由2013年的12%提高到2018年的12.7%。

  “从区域研发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大部分省市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北京、广东等15个地区的研发经费增速超过15%。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情况看,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于2%的地区由去年的9个增至11个,湖北和重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迈入了2%时代,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新高度。”朱迎春说,需要注意的是,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研发经费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出现双下降。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连续5年超过2%,并再创历史新高。但李胤直言,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美国(2.79%)、日本(3.21%)等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础研究、政府资金占比偏低等问题仍较突出,能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李胤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同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管理考评机制改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升科技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记者 刘 垠)

  • 相关阅读
  • 共享停车亟待破坎前行

      这段时间,全国不少地方频频探索共享停车的实招、妙招,随着共享停车市场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部分地区的鼓励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业主和物业对使用安全仍有较大忧虑,缺乏规模甚至让一些地区的共享...

    时间:09-18
  • 硬核科技显实力 国之重器增底气 ——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部展区速记

      科技日报上海9月17日电 侯树文 本报记者 王 春 机器人核心器件谐波减速器寿命超过3万小时;碳纤维技术车身,可灵活编组的下一代地铁;山岭隧道“穿山甲”TBM硬岩掘进机,实现最高日进尺86.5米的世界之最……...

    时间:09-18
  • 哈勃常数又出新值让宇宙年轻二十多亿岁

      宇宙“芳龄”几何?这个亘古难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称,他们利用引力透镜效应计算出了新的哈勃常数,得到的宇宙年龄为114亿岁,比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的137亿岁年轻20多亿...

    时间:09-17
  • 无锡物联网十年: 从“无人区”到“新高地”

      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全国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全国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全国首个IPv6规模商用网络、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示范城市,人们印象中出产太湖三白,自...

    时间:09-17
  • “5G高新视频”来了

      近日,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及揭牌仪式在青岛举行,该园区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全国布局的首个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作为一个新概念,“5G高新视频”在“2019青岛国际影...

    时间:09-16
  • 互动体验是提高科普率的催化剂

      亲眼目睹“地球”上一场大气风暴,远程为蔬菜施肥,在机器人实验室看最新人工智能成果……第九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日前在北京科学中心开幕,372项科学体验项目整装列队,迎来了大批爱“玩”科技的孩子们。(9月...

    时间:09-16
  • 苍蝇比你反应快,或因看世界的方法更简单

      我们拍苍蝇的时候,苍蝇会非常迅速地飞走,你知道苍蝇是怎么看到威胁并迅速做出反应的吗?   近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了新型仿生复眼视觉系统,通过对复眼结构及探测方法等多...

    时间:09-16
  • “AI医生出道”——“智慧医疗”让看病更简单

      新华社长沙9月12日电(记者帅才)借助大数据和超级算法,医疗与技术深度融合,“AI医生”(人工智能医生)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为群众就医带来了更多便利,为疾病诊断提供支持。这是记者从近日在长沙举办的世...

    时间:09-13
  • 70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从零“飞”到300+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陈芳、胡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人们或趴在窗前、或等在旷野,凝视头顶的夜空,聆听来自宇宙的那曲《东方红》。那时,航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个遥...

    时间:09-13
  • 帮初创企业跨过芯片研发资金门槛

      近日,在2019全球创投峰会集成电路和光电芯片论坛上,由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大西安产业引导基金、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联合出资的陕西先导光电集成创投基金宣布完成募资...

    时间:09-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