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AI要做到像人一样机智,或许还需百年

2019-09-03 08:56:39

来源: 科技日报

  过独木桥、360度前滚翻、踢球进洞……由搭载强大算法的芯片控制的机器人,凭借自己的“大脑”而非人工遥控分析判断决定如何一步步跨越障碍。日前,在首届(2019)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上,清华大学“清微Robot”队凭借零失误表现完美折桂。

  赛场外,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也从机器人延伸到人工智能产业。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过热,“一窝蜂”现象严重,更是直指现在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的智能。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我们还存在哪些误区?真正的智能,何时到来?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

  机器人不等于人工智能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概念混淆。实际上,机器人是满足人类某些工作和任务并具备运动特性的机电设备,而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写在集成电路芯片载体上的算法。正是算法让机器人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而自主智能机器人是机器人的高级形态,关键就在于能够自主学习。它可以像人一样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状态进行感知和处理,根据实际条件自主产生决策,不完全依赖原有经验知识的框架式控制,形成自主的智能思维。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在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下,自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实情况是,目前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以人的年龄来比拟,现在中国的机器人可能只有两三岁。不仅是我国,目前全世界的机器人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坦言,“虽然在相当多的场景下,机器人能代替自然人,但打造真正智能的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可厚非的是,人形机器人为我们提供了对新兴技术的研究载体。作为本届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IEEE会士王志华勾勒的理想图景是这样的:“在今年比赛考察图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明年把噪声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指挥机器人加入其中,让赛手一边说话一边指挥。”

  技术驱动造就产业繁荣

  “人工智能是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领域,显然也会和人类在相当长时间内共同进步。”黄维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孕育着重大的商机和市场。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83.8亿元,同比增长27.6%;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636.7亿元,同比增长17.7%。

  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能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技术主导型初创型公司不断涌现。对此,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所所长张建伟认为,正是技术驱动造就了目前国内人脸识别、语音识别领域的繁荣景象。未来,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发展将出现在机器人等可以落地的领域。

  “跨模态学习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我们通过交叉学科的密切合作,希望弥补中国人工智能在基础创新方面的短板。”目前,张建伟领导的“跨模态学习的自适应、预测和交互”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这是一项由德国科学基金会与中国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基础技术研究项目。重点研究人在多模态的感知、学习和表达能力,探索如何将模型转移到机器人身上。

  技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对人工智能产品的认知提升,应用场景也从传统的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小众领域走向刷脸支付、AI翻译、无人店、智能语音音箱等大众领域。

  不可忽视的是,人人都挂在嘴边的人工智能,有时却被资本和大众寄予了太高的期待。“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真正的智能差着十万八千里。”王志华认为,技术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资本期望技术能够很快带来回报。“资本期望2—3年回报是合理期,3—4年就算久了。但实际上,很多技术能够带来价值需要更长的时间,历史上从基础研究到形成产业经过上百年的时间的例子比比皆是。”

  张建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做了多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学者都知道,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做出一个像人一样灵活,实现面向真实世界多种任务的解决办法,是一个一百年的任务。”

  在王志华看来,中国的人工智能要想做大做强,还要脚踏实地一件一件事来做,具象化地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代替某种功能。因此,他强调AI的四件事情缺一不可:第一是算法,第二是算力(芯片可实现的计算能力),第三是数据,第四是应用场景。

  “强人工智能系统除了能听、能说、能看,还要能思考、能行动。”张建伟说,当前的人机混合智能是实现真正自主智能的第一步。但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推动,还需要很多能真正落地创造价值的项目。“发展人工智能要把技术驱动跟市场拖动两者有机融合好,未来人类生活的巨大需求场景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

  • 相关阅读
  • 哈勃常数又出新值让宇宙年轻二十多亿岁

      宇宙“芳龄”几何?这个亘古难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称,他们利用引力透镜效应计算出了新的哈勃常数,得到的宇宙年龄为114亿岁,比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的137亿岁年轻20多亿...

    时间:09-17
  • 无锡物联网十年: 从“无人区”到“新高地”

      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全国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全国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全国首个IPv6规模商用网络、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示范城市,人们印象中出产太湖三白,自...

    时间:09-17
  • “5G高新视频”来了

      近日,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及揭牌仪式在青岛举行,该园区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全国布局的首个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作为一个新概念,“5G高新视频”在“2019青岛国际影...

    时间:09-16
  • 互动体验是提高科普率的催化剂

      亲眼目睹“地球”上一场大气风暴,远程为蔬菜施肥,在机器人实验室看最新人工智能成果……第九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日前在北京科学中心开幕,372项科学体验项目整装列队,迎来了大批爱“玩”科技的孩子们。(9月...

    时间:09-16
  • 苍蝇比你反应快,或因看世界的方法更简单

      我们拍苍蝇的时候,苍蝇会非常迅速地飞走,你知道苍蝇是怎么看到威胁并迅速做出反应的吗?   近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了新型仿生复眼视觉系统,通过对复眼结构及探测方法等多...

    时间:09-16
  • “AI医生出道”——“智慧医疗”让看病更简单

      新华社长沙9月12日电(记者帅才)借助大数据和超级算法,医疗与技术深度融合,“AI医生”(人工智能医生)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为群众就医带来了更多便利,为疾病诊断提供支持。这是记者从近日在长沙举办的世...

    时间:09-13
  • 70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从零“飞”到300+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陈芳、胡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人们或趴在窗前、或等在旷野,凝视头顶的夜空,聆听来自宇宙的那曲《东方红》。那时,航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个遥...

    时间:09-13
  • 帮初创企业跨过芯片研发资金门槛

      近日,在2019全球创投峰会集成电路和光电芯片论坛上,由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大西安产业引导基金、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联合出资的陕西先导光电集成创投基金宣布完成募资...

    时间:09-12
  • 北斗快速辅助定位系统用户已突破3亿

      记者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工业集团)11日召开的2019年科技工作会议获悉,该集团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自主可控的“全国一张网”和“一个服务平台”,实时动态亚米级服务已覆盖...

    时间:09-12
  • 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规矩不可少

      近日,两件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第一件是一款视频编辑软件在社交媒体刷屏。该软件可以方便、快速地将视频中人物换为用户上传的任意人的脸。实际上,这种视频换脸很早以前利用专业视...

    时间:09-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