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在上中学时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
1946年9月,22岁的朱光亚随考察组前往美国,踏上了中国寻觅原子弹的漫漫征途。但让他们未料到的是,美国根本就不向任何人开放原子能技术。考察组只好解散,人员各奔东西。朱光亚不改初衷,他去了老师吴大猷的母校——密执安大学,专门从事实验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几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几十年之后,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李政道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当初派的几个人,只有朱光亚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朱光亚:要注意研究学风与道德问题
在1994年6月举行的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上,朱光亚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工程院成立之初,办公条件十分艰苦,连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后来,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帮助下,他们在军事博物馆的后楼租了一层房子,这才挂出了中国工程院的牌子。当时没食堂,朱光亚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盒饭。冬天没保温设备,饭菜送到时已凉了,他二话不说照样和大家一块吃,吃完饭接着去工作。
朱光亚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四年。这四年,中国工程院在他主持下,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增选制度、原则、实施办法。在每轮评审会议上,朱光亚都要一次次地亲自向全体院士做说明,以便大家遵循这些原则。1997年7月,在第一轮评审会议开始之前,他讲了三点精神:“一要研究和注意以标准条件作为一个客观尺度来衡量所有候选人;二要研究和注意根据候选人工作的不同特点及其工作成果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他的科学成就和贡献;三要注意研究学风和道德问题。”《人物》杂志
追忆语录:
您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
——2007年温家宝总理看望朱光亚时说道
他(朱光亚)29岁就当了正教授。他回来以后先到我们这里来,然后又到朝鲜战场上去做翻译,还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上立了三等功。到我们这里教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是英雄,都很崇拜他。
——著名物理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恩师时说道
小花絮:
朱光亚星
表彰朱光亚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