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2024-11-26 23:04:53

来源:新华社

  11月25日,嘉宾在“良渚论坛”开幕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华社杭州11月26日电 题: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新华社记者朱涵、郑可意、段菁菁

  “底蕴深厚,文物精美。”跨越1.6万公里,从南美洲来到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哥伦比亚作家圣地亚哥·甘博亚啧啧称赞。

  如甘博亚一样,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中外嘉宾,齐聚正在此间举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通过对话、交流,一道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考古研究领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古代文明的研究,无论是资料还是理论的提炼归纳都缺少中国叙事。参与本届论坛的专家普遍认为,补齐缺失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良渚论坛则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度交流的场所。

  这是2024年7月4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透过‘良渚论坛’平台,推动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相互成就,正是中国讲好‘良渚故事’的初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说。

  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领域,探讨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之间的差异、联系与合作,成为嘉宾共同关注的话题。

  “哥伦比亚和中国虽然位于地球的两端,相隔千万里,但都重视文化传承,有着对幸福未来的共同追求。两国应在文物保护和发展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甘博亚说。

  曾三次到访中国的甘博亚对比1998年与今天的中国,不禁感叹:“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现代和富裕,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

  中国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守护了文化根脉,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础,也为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者打开了一扇互通的大门。

  2023年11月7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莫角山遗址中的小莫角山台基。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莫言、刘震云、贾平凹……”墨西哥作家罗赫里奥·格德亚对中国作家如数家珍,“我读过莫言的《红高粱》,也知道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中国读者群中的影响力,希望在良渚与中国作家们交流、合作,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文学创作。”

  罗赫里奥·格德亚告诉记者,他正在构思一个发生在墨西哥、以中国小男孩为主角的故事,希望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之美。

  “我发现中国与希腊之间并没有太多文化障碍,希腊的元素可以加入中国的戏剧,向中国观众展现。”希腊戏剧演员莉迪娅·科尼奥尔祖说。

  在上海戏剧学院执教期间,她指导学生完成了戏剧《阿尔刻斯提斯》的创作和排演。这是一次“中希合璧”,故事发生时间从原来的古希腊转换到了民国时期,服装也由中国学生自己设计。演出现场,希腊传统曲调配上了中文歌词,这在莉迪娅·科尼奥尔祖看来“十分契合”。

  5000年前,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文明诞生的大时代。良渚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篇章。

  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与会嘉宾认为,当今社会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不是任何一个文明能够独自应对。人类文明之所以可以“薪尽火传,不知其尽”,关键要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活力,积蓄文明发展进步的力量并共享成果。

  首届良渚论坛举办以来,中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建设丝绸之路六大联盟,跨越不同文化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文明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框架。

  今年5月,良渚文化主题展览远赴雅典,向希腊民众深度解读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价值;6月,“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英国特展在大曼彻斯特地区举办,参观者不仅能观赏良渚文化,还能体验玉器制作;多语种解读良渚文化的短视频《良渚微讲坛》最新海外总覆盖人群已近2亿……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助力地区合作与国际交往的发展,为世界多文明共同繁荣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中国以良渚文化搭起交流桥梁,举行文艺创作、文物展览、文明对话等活动,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描绘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途径。

  萨尔瓦多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卡斯蒂略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支持萨尔瓦多建成的国家图书馆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启用的第一年,我们就接待了超过230万名访客”。

  “‘良渚论坛’是一座横跨文化之河的桥梁,能帮助更多人探索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与传统,这也将为我们借鉴中国发展之路带来启发。”卡斯蒂略说。

  • 相关阅读
  • 良渚考古新发现:古老的水利系统“更复杂了”

      新华社杭州11月26日电(记者冯源)在26日举行的第二届“良渚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分论坛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介绍,近年来他们发现,良渚古城外围...

    时间:11-26
  • 中外作家做客良渚:在文明圣地畅叙文学魅力

      1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原始文字。这些迄今在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文字,也成为文学从口头传播走向书面记录的一处佐证。  11月25至26日,在良渚遗址这一...

    时间:11-26
  • 通讯|高等教育展助力中巴学术交流合作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11月26日电 通讯|高等教育展助力中巴学术交流合作  新华社记者赵焱  “我想了解一下中国大学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2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内举办的2024中国高等教育展上,一位名叫...

    时间:11-26
  • 日本石川县近海发生6.4级地震

      新华社东京11月26日电(记者陈泽安 李子越)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西部近海海域26日晚发生6.4级地震。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报道说,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26日22时47分(北京时间21时47分),震中位于北...

    时间:11-26
  • 俄罗斯勒令英国一名外交官离境

      新华社莫斯科11月26日电(记者安晓萌)俄罗斯联邦安全局26日通报,英国驻俄大使馆一名外交官因违反俄罗斯法律和从事威胁俄安全的情报活动被限期离境。  通报说,6名英国外交官8月因从事情报活动被俄罗斯驱逐出境后,从英...

    时间:11-26
  • 埃及沉船事故新增4名幸存者

      新华社埃及阿莱姆港11月26日电(记者董修竹)埃及红海省政府26日发表声明说,当天救援部门又发现4名红海沉船事故幸存者。目前,已有32人获救,4人遇难,救援部门仍在搜寻其余8名失踪者。  根据声明,新发现的4名幸存者中有2...

    时间:11-26
  • 中国向巴勒斯坦儿童捐赠过冬物资仪式在巴难民营举行

      新华社拉姆安拉11月26日电(记者黄泽民)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通过巴勒斯坦阿巴斯基金会向巴儿童捐赠过冬物资仪式25日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图勒凯尔姆的两处难民营举行。  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主...

    时间:11-26
  • 综合消息丨欧洲五国防长会讨论继续支持乌方 俄方驳斥美国向乌返还核武器提议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五国国防部长25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会议,讨论了继续支持乌克兰等议题。俄罗斯官员26日驳斥美国媒体有关美欧一些官员提议美国向乌克兰返...

    时间:11-26
  • 新华社快讯: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日本石川县西部海域发生6.4级地震

      新华社快讯: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日本石川县西部海域26日发生6.4级地震。 ...

    时间:11-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