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4月27日电 题:阿根廷汇改:破局新生还是历史轮回?
新华社记者王钟毅
近日,阿根廷政府启动了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取消了个人每月200美元的购汇额度上限,并实行区间浮动汇率制度。这是阿根廷总统米莱经济改革议程中的关键一步,旨在稳定经济、吸引外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大额融资背书下,这场改革能否带领阿根廷经济走出困境,打破历史循环,仍面临严峻考验。
放宽外汇管制是米莱的重要竞选承诺。政府希望通过简化外汇手续,特别是方便外国投资者汇出利润,进一步吸引外来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米莱就职以来推出号称“休克疗法”的紧缩财政政策,以期减少财政赤字和控制通胀。然而国内通胀难抑,民众生活成本飙升,政府试图将稳定汇率作为抑制通胀的“锚”,缓解改革带来的阵痛。
阿根廷政府推行此番改革的重要底气,来自IMF约200亿美元、世界银行约120亿美元以及美洲开发银行约10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这些融资协议本身就要求阿根廷进行货币和外汇制度改革,增强汇率灵活性,并推进更广泛的市场化结构性改革。阿根廷经济部长卡普托预计,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稳定汇率和偿还外债。
尽管目标明确且有外部资金加持,但此次短期纾困能否助力阿根廷形成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仍引人关注。这已是阿根廷历史上第23次向IMF寻求大规模融资。过往的22次改革,大多数不仅未能实现经济持续好转,反而令阿根廷陷入主权债务违约和恶性通胀危机。
最近的例子是2015年,阿根廷也曾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比索自由浮动,并在2018年与IMF达成创纪录的570亿美元贷款协议。然而,经济未见起色,外债负担却急剧加重,最终在2019年不得不重新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这种“自由化-危机-管制”的恶性循环,正是当前改革需要极力避免重蹈的覆辙。分析人士指出,仅仅依靠外部输血和汇率政策调整,恐难以解决阿根廷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阿根廷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经济高度依赖农产品和能源出口,易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IMF在声明中指出,阿根廷经济仍然面临脆弱性和结构性挑战,包括其外部缓冲能力有限、难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风险等。这种脆弱性限制了其稳定获取外汇的能力,也使得汇率市场化改革风险重重。
阿根廷债务负担也较为沉重。据阿根廷经济部数据,截至2025年2月,阿根廷对国际机构的债务已高达755.52亿美元,其中IMF债务占大头,为407.1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虽解燃眉之急,但也意味着主权债务压力进一步加大。若经济增长乏力,未来再次发生债务违约的风险不容忽视。
此外,尽管新融资为阿根廷稳定经济和推进改革输血,但也带来额外社会成本。伴随汇率改革的,往往是财政紧缩政策。这已导致阿根廷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上升。虽然融资协议提及要保障社会支出,但在整体紧缩背景下,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势必减少,未来数月将是检验这一改革成效的关键时期。
对阿根廷而言,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为政府推进经济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但还远远不够。阿根廷经济需要的是实现出口结构多元化,是改善营商和投资环境以恢复国际投资者的信心,是保障国内民生以逾越改革的阵痛期。这些改革任务,哪一件都非易事,但只有这样,阿根廷才能产生经济发展的“活水源”,而非跌入另一个举债和衰退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