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5月15日电 记者手记|法国博物馆“中国情缘”延续不断
新华社记者唐霁
14日,一场名为《中国情缘》的文化展在巴黎著名的卢浮宫拉开帷幕。在三个多月的展期中,170余件18和19世纪的中国文物将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关注的焦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里的“明星展品”之一——一幅珍贵的《清明上河图》清代仿本的长卷,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本次《中国情缘》文化展,整理展出的主要是18和19世纪的中国山水画、版画、瓷器、玉器、漆器等。《中国情缘》策展人、卢浮宫亚洲及瓷器收藏馆馆长让-巴蒂斯特·克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下旬,考虑到卢浮宫的游客量及中国文化的吸引力,预计至少吸引几十万游客前来参观。
“这一展览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涵盖了法中关系多个领域,也反映了法中、欧中交往的历史。‘中国情缘’(这一主题)最能表达举办这一展览的初衷。”让-巴蒂斯特·克莱介绍说。
法国的“中国情缘”并不仅仅局限在卢浮宫展厅里。去年中法两国共庆建交60周年期间,法国多家博物馆推出的重量级中国文化展让人应接不暇,掀起一股新的“中国热”,并持续至今。今年1月和3月分别在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落幕的明代金器展和唐代文物展,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法国观众。
早在18世纪,法国就曾掀起“中国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赵氏孤儿》的翻译本后心潮澎湃,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1755年,该剧在法兰西戏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去年11月,京剧《赵氏孤儿》作为第九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开幕戏在巴黎上演,再次受到法国观众热烈欢迎。
法国国民议会法中友好小组前主席阿洛泽对记者说,法中两国相隔数千公里,但两国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双方从(文化)差异中汲取灵感、共同进步”。
法国女作家、中国问题专家索尼娅·布雷斯莱告诉记者,如今,在法国再次掀起的这股“中国情缘”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有巨大不同,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更在聆听中国自身的声音。
在今年4月巴黎图书节开幕的中国联合展台上,布雷斯莱聆听了中国作家麦家、刘震云以及诗人赵丽宏与部分法国作家的对谈后,写下长文《当文字消弭了国界》。她说,在这次对话中,双方都在倾听对方的观点意见,“当法中文学之声彼此呼应,便萌发了一个意义非凡的交流时刻”。
回到卢浮宫《中国情缘》的展厅现场,让-巴蒂斯特·克莱向记者介绍说,在《中国情缘》展览结束后,卢浮宫还将继续整理馆藏中国艺术品,推出更多展览。“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重新了解中国、重新发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