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记者手记|一家“会哕”的博物馆

2025-05-15 21:33: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柏林5月15日电 记者手记|一家“会哕”的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刘旸 黄燕

  当你要参观一家博物馆,拿到的不是门票,而是呕吐袋,会不会纳闷它是什么博物馆,隐隐地还感到有点儿恶心?

  这是德国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内的品尝体验区(2024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燕 摄

  恭喜你感觉对了!在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就有这样一家博物馆,名叫“恶心食物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这家“有点特别”的博物馆。

  博物馆招牌挂在入口上方,馆名白底黑字,全部英文大写。博物馆LOGO由叉勺盘图案组成,“盘”中还盛着一个花体书写的德文单词,意为“哕”(呕吐声)。门口两侧的易拉宝也够直白:“恶心,这边请!”

  记者两人相视一笑,那还等什么?

  售票员递来两个白色纸袋,微笑着祝我们参观愉快。

  这是德国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发放给参观者的“入场袋”(2024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燕 摄

  “入场袋”的样式看起来就像飞机、高铁列车上常备的那种垃圾袋,不同的是,袋子正面印有“一人使用”,还列出“成人”“儿童”“特殊访客”的选项,有种“一本正经在搞笑”的感觉。背面则印着“分享你的体验”,欢迎参观者在社交媒体或博物馆网站发表参观感想。

  我们忍住笑问售票员:“真会有人用到这个袋子吗?”他一脸认真地回答:“有啊!”

  进入展厅,展览前言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恶心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恶心以及恶心的分类,认为其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博物馆共有90多件展品,多数并非实物,而是通过模型或照片等形式展现,包括但不限于血肠和鸡蛋酒、蜗牛和鹅肝、皮蛋和三鞭酒、纳豆和蛇酒、牛尿、榴莲、羊肚杂碎等。文字说明以客观描述为主,较少下定义,留给参观者更多想象空间。这也符合博物馆的理念: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这是德国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内景(2020年11月23日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供图)

  实物展品包括几种法国奶酪、挪威鲱鱼罐头、发酵的格陵兰鲨鱼肉等,没有文字描述。样品装在透明小玻璃瓶里,参观者可以自己开盖,通过嗅觉感受。我们把这些“盲盒”挨个开了一遍,有的气味确实难以接受,但也丰富了参观体验。

  展品中还包括一些被不少人视为美味的现代食品,如海绵蛋糕、棉花糖、巧克力威化棒等。博物馆同时也将牛肉列为展品,提醒人们关注肉类和乳品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温室气体问题。

  参观这家面积约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博物馆,我们花了一个小时。走出展厅,还有“彩蛋”——在品尝体验区,有蚂蚱等6种昆虫可自愿试吃。小黑板上写着最新统计数据:上次有人吃吐是8天前,总计吃吐53人。

  这是德国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内展出的奶酪(2020年11月12日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供图)

  事实上,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并不是第一家向公众介绍“恶心”的博物馆。据柏林馆方介绍,2018年,第一家有关“恶心食物”的博物馆在瑞典马尔默对公众开放。馆长亚历山德拉·伯恩施泰纳告诉我们,他们这间仅有一个展厅的博物馆,自2021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近10万人次。

  马尔默“恶心食物博物馆”馆长兼联合创始人安德烈亚斯·阿伦斯认为,“感到恶心”是人的基本感觉之一,它能够帮助人们远离疾病和不安全的食物。虽然这种感觉普遍存在,但对哪些食物感到恶心却因人而异。

  这是德国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内的展示架(2020年11月13日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柏林“恶心食物博物馆”供图)

  阿伦斯说,展览中每样食物在其原产文化中都是常见食材,但跨越不同时空和文化,可能就会出现“令人感到恶心的一面”。例如,龙虾如今是昂贵食材,但在200多年前,龙虾令人生厌,是给囚犯和奴隶吃的。希望人们能通过参观“恶心食物博物馆”,更新对“恶心食物”的认知,重新思考认知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探索食物。

  如果说走进“恶心食物博物馆”是出于好奇,那么在走出博物馆那一刻,我们有了一些新感悟:恶心或者厌恶感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且往往与个人文化和成长背景密切相关。

  对食物的认知如此,其他人与事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

  • 相关阅读
  • 新华走笔丨在历史的缝隙中,与光重逢

      匈牙利,小克勒什市。  2024年春,为拍摄一部以匈牙利“民族诗魂”裴多菲为主题的纪录片,我和同事来到这座距首都布达佩斯百余公里的小城,造访裴多菲生命的起点——他的故居。  1823年,裴多...

    时间:05-16
  • 记者手记丨“美猴王”架起中欧友谊桥梁

      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15日电 记者手记丨“美猴王”架起中欧友谊桥梁  新华社记者朱昊晨 张欣 张兆卿  “幼时,我便读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十分喜爱‘美猴王’孙悟空。创办天堂动...

    时间:05-16
  • 旅奥大熊猫“荷风”“兰韵”亮相维也纳

      新华社维也纳5月15日电(记者孟凡宇 于涛)旅奥中国大熊猫“荷风”和“兰韵”1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正式亮相。  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在当天举行的欢迎仪式致辞中表示,大熊猫“荷风”和“兰韵”象征着奥...

    时间:05-15
  •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在扩大全民健康覆盖面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15日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国际劳工组织近日发布报告《迈向全民医疗保障的中国经验》,指出中国近年来在扩大全民健康覆盖面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系统总结这些经验,有利于为世界上更多正在探...

    时间:05-15
  • 2025中国智能科技展览会在吉隆坡举办

      5月15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与会嘉宾出席2025中国智能科技展览会开幕式。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新华社吉隆坡5月15日电(记者王嘉伟 程一恒)2025中国智能科技展览会15日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

    时间:05-15
  • 研究揭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共同风险因素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孙晶)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在全球都是导致死亡的重要疾病,一项新研究分析了这两种疾病的共同风险因素,为综合防控、降低疾病负担提供了依据。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

    时间:05-15
  • 英国一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7%

      新华社伦敦5月15日电(记者张亚东)英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7%,超出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服务业继续成为推动英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一季度,英...

    时间:05-15
  • 通讯丨让医疗援助成为心灵的双向奔赴——记第17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

      新华社哈博罗内5月15日电 通讯|让医疗援助成为心灵的双向奔赴——记第17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郭春菊  从中国福建省到万里之外的博茨瓦纳,第17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

    时间:05-15
  • 新华网国际看点丨这场盛会展现中拉团结合作决心

      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中拉论坛运行1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新华网国际看点》栏目连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所长宋均营对本次会议进行...

    时间:05-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