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摩洛哥丹吉尔5月19日电 记者手记|在摩洛哥丹吉尔探访伊本·白图泰的踪迹
新华社记者霍晶
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出发一路向北,高速列车以约每小时320公里的时速经过城镇和田野,1小时20分后便可抵达摩北部城市丹吉尔。这座紧临直布罗陀海峡的港城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伊本·白图泰。
1304年,这位著名旅行家出生在丹吉尔。他曾游历亚非欧多国,足迹遍及丝绸之路沿线多地,被誉为“摩洛哥第一位驻外大使”。有统计说,伊本·白图泰的总行程约为12万公里,约等于3个赤道的长度。看来,一个“中世纪天花板级旅游博主”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摩洛哥哈桑一世大学教授福阿德·拉赫齐泽尔告诉记者:“旅行者在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伊本·白图泰是为数不多的访问过丝路东西两端的人之一。”伊本·白图泰的名字令丹吉尔人自豪。
为了纪念这位“城市骄傲”,2022年,在丹吉尔老城里,一座伊本·白图泰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记者走进这座纪念馆,探访这位旅行家留下的足迹。
走进纪念馆,庭院里伫立着伊本·白图泰的大理石雕像:旅行家左手持地图,右手微微前伸,似在邀请参观者一道踏上旅程。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摩洛哥政府加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文化呈现力度。不少历史建筑和遗迹成为博物馆或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伊本·白图泰纪念馆也不例外,其所在地是一座始建于18世纪的军事要塞。记者看到,至今馆内还陈列着要塞炮,静静俯瞰着地中海的波涛。
馆内常设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伊本·白图泰的旅程。他在中国的见闻最让记者感兴趣。根据展陈内容介绍,1346年,伊本·白图泰来到帆樯蔽天的泉州港,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繁盛而包容之地,人们制瓷制绸的技艺令他钦佩不已。记者还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看到,他盛赞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城市美丽、房舍美好”……
见到记者的东方面孔,纪念馆工作人员布什拉说:“我发现,中国面孔的游客数量一直在增加。”近年来,依山傍海的丹吉尔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毗邻欧洲、坐拥良港的独特区位优势,也使丹吉尔成为中资投资的一片热土。
在丹吉尔经营中餐厅的黄丹萍对此感受很深。她告诉记者,在旅游旺季,有时每天能接待约130名中国游客。“以前,是伊本·白图泰去中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这里旅游或经商,他们走的是一条‘反向’的伊本·白图泰之路。”
丹吉尔与中国的联结愈加紧密的例证还有更多:这里是摩洛哥高速铁路一期工程的起点,由一家中国企业承担一期工程土建项目。现在,又有数家中企中标了摩洛哥高铁二期工程的土建项目。高铁将一路向南延伸,直至摩洛哥南部重镇马拉喀什。
相信伊本·白图泰所代表的精神也会像摩洛哥的高速铁路那样一路延伸下去,继续在中摩关系的篇章中闪耀历久弥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