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拉迪斯拉发5月24日电 题:一位斯洛伐克老人同中国的情缘
新华社记者王丽丽
“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人们仍然感念我们前辈为国家与人民间的合作与友谊所做的一切,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传承传统友谊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现年75岁的斯洛伐克老人爱德华·舍波日前在他位于斯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办公室对记者说。
这位老者是斯洛伐克联合工业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从今年4月起受聘成为位于河北沧州的“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友谊农场(中捷斯友谊农场)”合作促进顾问。
1956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向中方赠送670台套农业机械,并派出专家传授使用和维修技术。当时接收这批设备的中国农场就在河北沧州的一片盐碱滩上。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将其命名为“中捷友谊农场”。后农场更名为“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友谊农场”。
舍波回忆道,他于2006年首次对这个农场进行了访问和考察,被当时那段历史深深打动,并决定来华进行经贸合作。他说,眼前的一切,让他体会到中国人民对那段友谊与合作历史的怀念和珍惜。
舍波来自一个从事葡萄种植和酿酒的家族。2013年他与中捷斯农场的合作伙伴成立了葡萄酿酒公司,成为斯中两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模范企业。此外,他还协助农场举办了四届中国-中东欧葡萄酒大赛,并将迎来第五届。
舍波说,为了表达中国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的友好情谊,中方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的捷克馆和斯洛伐克馆迁移到中捷斯农场,形成了当地极具欧洲风情的靓丽风景。2016年,中捷斯友谊博物馆在当地建成开放,那里永久展示着当年捷克斯洛伐克所捐献的农业机械模型、当时农机专家们的照片和塑像,以及珍贵资料。
随着农场事业不断发展,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2018年落户当地,随后举办了多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舍波指出,农场的历史变迁,是欧洲与中国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个缩影。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科技、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市场前景广阔。他表示,他特别支持斯中青年交流,在他的协助下,中捷斯农场派遣了十几名学生前往斯洛伐克学习。同时他也积极在斯中高校间牵线,推动设立联合培养项目,打造更多复合型人才。
舍波说,中国是欧洲宝贵的合作伙伴。“永远不应忘记过去曾经一起合作的价值和共同取得的成就,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