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南方觉醒|一颗咖啡豆的前世今生

2025-05-25 11:45: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内罗毕5月25日电 题:一颗咖啡豆的前世今生

  新华社记者林晶 刘方强 聂祖国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卡伦区一间咖啡馆内,棕栗色的肯尼亚AA级咖啡豆在咖啡师的专注目光中被研磨、萃取、冲调,苦味世界随即发生奇妙变化,绽放出独特的明亮酸调,宛如饱满多汁的热带水果,顿时香溢满室,沁人心脾。

  肯尼亚所在的非洲东部地区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被誉为咖啡“故乡”。以肯尼亚AA和埃塞耶加雪菲为代表的精品咖啡豆深受各国咖啡爱好者喜爱,是世界咖啡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咖啡种植业是一些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非洲所遭遇的历史与现实不公的一个缩影。“一公斤优质咖啡豆的价格可能是2.5美元,但同等重量、经过烘焙、研磨和包装的咖啡价格可能是40美元。全球南方国家的资金大量流失到北方国家。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就业机会。非洲损失巨大。”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2023年在第二届G25非洲咖啡峰会期间说。他把西方国家利用非洲咖啡原料赚取巨额利润的做法称为“现代奴隶制”,希望进一步唤起非洲咖啡生产国自主发展本国产业、加强南方国家合作的意识。

  小小的咖啡豆,从“源起非洲”到“走出非洲”,并向着“造福非洲”的方向迈进,其背后深藏着这片土地被殖民和剥削的血泪记忆,也见证着潮起南方的新航程。

  来自非洲的惊喜

  咖啡被视为来自非洲的惊喜。

  相传公元800年左右,在埃塞南部咖法地区,有一天,牧羊人卡尔迪放牧时忽然看到羊群变得格外兴奋、活蹦乱跳。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原来是因为羊群误食了山上一种不知名植物的红色浆果。出于好奇,卡尔迪也摘下浆果品尝,结果一整天都兴奋不已。

  就这样,咖法人开始饮用这种神奇红果制作的饮品。这种饮品也因咖法而得名咖啡,并通过贸易往来从埃塞传向世界,成为全球三大饮品之一。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世人普遍认为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发源地,“咖啡”一词是由“咖法”这一地名转化而来。如今,埃塞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咖啡就是我们的面包。”

  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是世界最主要的两大咖啡豆品种,相传都源自非洲。东非高原气候适宜,为阿拉比卡咖啡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中部、西部非洲以及部分东非低海拔地区,成为罗布斯塔咖啡豆的适宜产地。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较低,口感更柔和,带有花果香和鲜明的酸度。罗布斯塔咖啡豆通常含有较多咖啡因,呈现出浓烈鲜明的苦调,又包含坚果、泥土和香料等多层风味,是油脂丰富的意式浓缩咖啡的“中流砥柱”,也多被用于制作速溶咖啡。

  东非国家乌干达是罗布斯塔咖啡树能够自然生长的少数国家之一。据乌干达咖啡加工企业星咖啡公司总经理阿格雷·图穆海伊鲁韦介绍,罗布斯塔咖啡树通常生长在海拔200米至1500米之间的地区。乌干达特别是维多利亚湖周边地区由于地势适宜,加上当地的热带气候,就成了罗布斯塔咖啡的“家”。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乌干达的野生森林里都生长着罗布斯塔咖啡树,当地布干达人在欧洲殖民者还未到来前就开始种植咖啡。如今,在乌干达埃尔贡山和鲁文佐里山脉附近等传统咖啡种植区,仍生长着一些年代久远的咖啡树。

  果实与鞭子

  “我曾经有一个农场,就在非洲恩贡山脚下。往北不到一百英里,赤道横穿高原。”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在1937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中这样开篇。小说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布里克森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故事,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

  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在东非地区强占当地部族的土地,用于种植咖啡等经济作物,并将这些农产品运往欧洲加工销售。这段时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满是血泪的痛苦记忆。

  肯尼亚中部高原地区的红土下,就掩埋着一部浸透鲜血的悲壮历史。1893年,法国传教士首次把咖啡带入肯尼亚。两年后,英国政府宣布肯尼亚为英国的“东非保护地”。

  为攫取利润,英国殖民当局决定在肯尼亚种植经济作物。他们发现肯尼亚中部的火山土十分肥沃,再加上1500米至2100米的高海拔和当地温润的气候,是阿拉比卡咖啡理想的生长环境。于是,殖民者迅速开启肯尼亚咖啡种植的商业化进程。

  土地成为他们掠夺的首要目标之一。在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里,躺着当年泛黄的地契与褪色的迁移令——殖民官员用钢笔划定的所谓“无主之地”,实际上很多都是肯尼亚当地部族赖以生存的土地。

  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皇家土地法令》,规定所有“东非保护地”为皇家土地并受国王管理,1000英亩以下的土地可交给部分官员出售或出租,租期为99年。该法令将最丰饶的土地划为“白人高地”,世代在此耕作的基库尤人和卡伦津人被驱赶至北方贫瘠的保留地。在殖民当局的严酷政策和繁重税负下,许多当地部族民众不仅被夺走了土地,还被迫沦为白人农场的廉价劳动力。

  肯尼亚恩齐博物馆主管麦纳·齐拉里介绍说,1903年,纳纽基、尼亚胡鲁鲁、外恩佐亚等“白人高地”地区仅有约100名白人定居者;而到了1950年,白人定居者已超过8万人。统计显示,1960年,在肯尼亚拥有超过2000英亩土地的大农场主约有2000人,他们都是欧洲人。

  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中也写到当地佃农被农场主剥削的情况。她的6000英亩土地中约有1000英亩由佃农耕种。这些佃农的父辈就生在农场,他们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却没有土地所有权。“佃农都是当地土著,拖家带口地在白人农场里耕种几亩薄田,作为回报,每年还得为白人干一段时间的活儿。”

  设在肯尼亚的非洲精品咖啡协会副主席卡鲁加·马查里亚告诉新华社记者,欧洲殖民者禁止当地人自己种植咖啡,并把他们从肥沃的土地上赶走。当地人只能在白人咖啡种植园里充当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工。殖民时期建立的咖啡产业体系以向欧洲出口咖啡生豆为主,后续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均在非洲以外完成。这意味着,咖啡虽然种植在非洲土地上,当地民众却收益甚微。

  非洲公平贸易组织项目总监克里斯·奥卢奥奇指出,在肯尼亚被殖民统治的时代,咖啡产业的几乎所有价值都被欧洲和美国占有,“非洲大陆却一无所有”。即便是现在,肯尼亚本地大量咖啡豆交易仍不得不通过欧美跨国企业进行。

  肯尼亚邻国乌干达在19世纪末被英国殖民者以“保护国”名义据为己有。英国殖民者大力推广茶叶,让当地人把茶作为主要饮品,而把乌干达出产的咖啡几乎全部用于出口。

  如今,人们在乌干达仍能找到英国殖民者为咖啡商业化生产残酷压榨当地民众的印记。这里有一种叫“Kiboko”的咖啡,这个词在当地斯瓦希里语中意为“河马尾巴”,引申为各种材料做的鞭子。当年,英国殖民者在咖啡园内来回巡视,用河马皮制成的鞭子抽打当地农民,强迫他们卖力劳作。因此,在乌干达人眼中,咖啡这种饮品和西方殖民者的鞭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殖民历史还给乌干达人造成一种观念——咖啡是“白人饮品”。当地人种植咖啡是为了换取微薄的收入,他们自己很少消费咖啡。据统计,2023年乌干达国内咖啡消费量只有全国总产量的3%到5%。来自乌干达中部的奥利维娅·穆索凯说,自己当了40多年咖啡农,只尝过一把咖啡豆。首都坎帕拉以外的一些地方,有的酒店服务人员甚至不知道如何用磨好的咖啡粉做一杯香浓咖啡。

  独立与挣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殖民者虽已离去,但其留下的经济枷锁依然禁锢着这片土地。

  咖啡成为肯尼亚独立后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它带来了外汇收入,也埋下了粮食危机、农民贫困和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苦果。

  独立后初期,肯尼亚政府延续了殖民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大量土地用于种植咖啡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咖啡带来了外汇收入,粮食生产却被挤压到边缘;商人赚取了利润,农民却陷入了贫困。在肯尼亚农村地区,因咖啡收购价过低而引发的抗议活动时有发生。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回忆说,自己的爷爷曾种植咖啡。当年因咖啡价格持续走低,入不敷出的爷爷不得不砍掉栽培多年的咖啡树,还有一些农户烧掉成袋的咖啡果以示抗议。

  在咖啡交易环节,昔日殖民者的桎梏也长期紧锁着非洲国家的脖颈。

  在内罗毕市中心,一栋白绿相间的高层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是成立于1935年的内罗毕咖啡拍卖所。作为从殖民时期延续至今的咖啡交易平台,它继续主导着肯尼亚的咖啡出口贸易。

  穆内内说:“肯尼亚在独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延续着殖民时期以出口生豆为主的模式,这是导致肯尼亚咖啡产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今天,肯尼亚的咖啡豆仍大多以半加工形式,通过殖民者当年建立的内罗毕咖啡拍卖所流向欧洲市场。“我们几乎没有产业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拍卖所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少数国际买家和本地中间商手中,本地咖啡农只能被动接受价格。

  从全球范围来看,咖啡产业“种子”与“杯子”分离情况严重,咖啡原产地多分布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大宗咖啡的标准化生产和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据一家行业网络媒体统计,目前全球咖啡业年收入最高的几家大公司基本都来自欧美,这些西方大型跨国企业在行业中拥有强大的控制力。

  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刊文指出,全球咖啡业的商业模式建立在新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全球南方国家的贫穷农民生产咖啡,供发达国家的富裕人群消费。全球80%的咖啡由2500万经营小型咖啡园的农民生产,他们中许多人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一批跨国咖啡公司在全球咖啡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利颇丰。

  有统计显示,欧洲精品咖啡馆里一杯咖啡的价格通常是4美元左右,而肯尼亚咖农一天的收入最多只有2.3美元。

  肯尼亚的困境并非孤例。埃塞俄比亚咖啡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零售价非常高。但据统计,零售价中只有5%到10%真正回到了埃塞人手中,大部分利润由分销商和中间商赚得。埃塞咖农劳累一年的收入仅为500美元左右。

  乌干达“鼓舞非洲”咖啡产业园董事长纳尔逊·图古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非洲咖啡生产国遭遇的不公极大打击当地咖农积极性,也阻碍非洲咖啡产业可持续发展。全球咖啡贸易带来巨额财富,非洲咖农理应得到“更公平合理的分配”。

  公平与合作

  “非洲不应只是全球咖啡产业链中的原料仓!”——这种呼声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等非洲咖啡生产国越来越强烈。如何提升非洲在世界咖啡供应链中的地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使非洲咖农获得合理报酬,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肯尼亚的应对策略之一是组建小农户咖啡合作社。非洲精品咖啡协会副主席马查里亚介绍说,目前,肯尼亚的咖农有两个主要群体——大型咖啡种植园和小农户。后者通常由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组织起来,从而发挥集体力量。如今,肯尼亚约有500家咖啡合作社,覆盖80万个小农户。

  马查里亚说,由于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有限,肯尼亚咖啡业正采取提升单位产量的策略,以“增产不增地”的方式提高整体产量。

  在肯尼亚中部基里尼亚加郡,当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咖啡,热销国际市场。这里的穆蒂拉咖农合作社由8000个小农户组成。

  这家合作社的农业专家维克多·穆内内说,合作社以赊销方式向农民提供化肥和农药,农民可以在交付咖啡果后偿还贷款,确保他们即使在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也能按时用上化肥和农药,从而提高咖啡豆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合作社还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培训和电话咨询服务,定期聘请专业人员为农民提供土壤采样分析,精准测定种植所需的营养元素。

  穆蒂拉咖农合作社农民丹尼尔·瓦奇拉年逾古稀。他继承了一块仅半英亩(约合0.2公顷)的土地,从事咖啡和奶牛混合种养殖。瓦奇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他靠着这块土地不仅养活了一家五口,还让三个子女都接受了教育。

  前两年,瓦奇拉盖起一间像样的小砖房。眼下,他正请帮手搭建机器棚子,为增产做好准备。“目前,我的一个女儿在帮我一起打理这块田地。如果她愿意,我希望她能继续种植咖啡,用咖啡收成给她和她今后的家庭带来幸福果实。”瓦奇拉满怀期待地说。

  近年来,肯尼亚政府不断升级扶持咖啡产业的措施,比如设立“咖啡樱桃预付款循环基金”,为小农户提供无抵押贷款。肯尼亚政府还通过“直接结算系统”基础平台建立“3天支付保障机制”,农户们在交货后72小时内就可收到货款,审批流程从原来的5到14天大幅缩短。今年年初,肯尼亚政府多部门出台政策,计划进一步改进咖啡种植技术,扩大非传统产区种植,并提升拍卖系统透明度。

  肯尼亚国家统计局披露,2024年该国咖啡出口量较前一年增加12%至53519吨,出口收入也从2023年的2.51亿美元升至2.96亿美元。

  市场与机遇

  除了将小农户团结起来发挥集体力量,一些非洲国家还通过创建本土咖啡品牌等方法提高咖啡产业附加值,努力抓住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机遇,提升非洲国家在世界咖啡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咖啡贸易规则。

  埃塞目前是非洲最大、世界第五大咖啡生产国,每年产量约60万吨。从出口生豆到定制化生产成品,该国近年来不断优化咖啡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攀登。埃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在主要国际市场注册商标、向全球推广本国咖啡品牌等,努力在不断扩大的特色咖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针对本国咖啡生产商多为分散小农户的情况,埃塞政府2004年打响埃塞咖啡品牌化“第一枪”,为三个咖啡产区名称注册了商标,分别为耶加雪菲、西达摩和哈拉尔。此举旨在更有效控制埃塞特色咖啡产品的分销,通过提高价格和销量来增加利润。

  埃塞俄比亚知识产权局前局长格塔丘·门吉斯蒂·阿莱穆表示,注册商标是为了在国际市场建立埃塞品牌的知名度,从而激发咖啡消费者的长期需求。

  与此同时,埃塞咖啡企业也在奋力进军产业链下游的咖啡深加工领域。哈德罗咖啡公司便是其中的领军者之一。这家公司以其所处的埃塞南部咖啡种植小镇命名品牌,产品包括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和不同研磨程度的咖啡粉。

  在哈德罗公司的加工厂,记者看到员工们认真挑拣出有缺陷的咖啡生豆。经过挑拣的咖啡生豆在烘焙机里不停翻滚,颜色逐渐变暗,浓浓的咖啡香气充盈着整个车间。一旁的咖啡研磨机也在飞速转动,褐色的咖啡粉末不断涌出。

  “以往埃塞主要出口咖啡生豆,我们现在则专注生产咖啡成品。我们希望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恰当的营销,增加埃塞俄比亚咖啡出口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咖啡从业者收入。”哈德罗咖啡公司市场开发部主任穆巴拉克·艾哈迈德说。

  乌干达也在咖啡产品增值方面不懈努力。乌总统穆塞韦尼强调,增加附加值是乌干达咖啡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乌干达近期修订了《咖啡法案》,鼓励建立透明的咖啡拍卖机制,避免农民受中间商剥削,同时鼓励本地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网站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咖啡生产环节的收益通常不到整个产业链总收益的10% ,小农户难以获得参与全球咖啡市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造成了产业链中的不平等。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穆内内说,目前全球咖啡产业链中仍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权力格局——全球南方国家的咖农在生产环节付出巨大努力,但发达国家的经销商却在最终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咖啡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非洲精品咖啡协会副主席马查里亚认为,肯尼亚需要加快市场多元化步伐,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确保农民能够获得更公平的收益,同时保持肯尼亚咖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乌干达咖啡业界人士图古梅说:“全球咖啡贸易中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欧美国家,非洲生产者却陷于贫困。我们必须推动全球南方国家间的联合与合作,争取更公平的利益分配。”

  “在短短5分钟之内,我们的2000包咖啡就全卖光了,这让我太吃惊了!”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2020年在中国参加了一场网络助农活动,为卢旺达品牌“大猩猩”咖啡带货直播。几分钟销售一空的业绩,让他真切感受到先进电子商务的巨大魅力,也感受到南南合作的巨大潜力。

  如今,肯尼亚、埃塞等非洲咖啡生产国正着力加强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类展会、电商平台等不断扩大销售网络,把目光投向埃及、尼日利亚、中国等南方国家市场;与中国等南方国家开展种植技术合作,选育更优良咖啡品种……2024年2月,第一届非洲咖啡周活动在埃塞举办,吸引800多名非洲和国际咖啡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代表参与,助力提升非洲咖啡出口附加值。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咖啡”,乌干达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正在积极尝试通过推动产品多样化等措施,拓宽本国咖啡产业市场。乌干达咖啡发展局培训咖啡师制作和提供优质咖啡,鼓励他们参加乌干达全国咖啡师锦标赛。乌干达年轻一代开始在本国开设咖啡馆,推动国内咖啡消费增长。乌干达人还将咖啡制作成磨砂膏、润肤露甚至香氛瓶,给咖啡爱好者带来更多选择。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我想歌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歌唱那田中犁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走出非洲》作者布里克森曾这样回忆道。

  如果小小咖啡豆也会唱一首非洲之歌,那么悠扬旋律中一定融汇着昔日被西方列强掠夺压迫的苦涩记忆、独立后被殖民遗祸低端锁定的酸楚挣扎,以及踏着全球南方觉醒浪潮走上团结自强、发展繁荣之路的百折不挠。

  【专访】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

  今天,我们在肯尼亚聊咖啡、聊历史,于我而言是非常新颖的角度,让我重新思考咖啡对于非洲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意义。

  咖啡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是非洲不少国家的经济支柱,承载着人民的汗水与期望。咖啡的种植史也是这片土地和人民从被剥削到觉醒、不懈追求自立自强的历程。

  西方殖民者利用肯尼亚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把利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肯尼亚咖农在咖啡园里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却只能得到微薄收入,眼睁睁地看着半加工的咖啡豆被运往欧洲。殖民者的剥削让肯尼亚沦为原材料供应国,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他人掌控。

  肯尼亚1963年独立后,咖啡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咖啡。咖啡不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还为肯尼亚带来外汇收入。可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经济模式依然束缚着我们的发展。我们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依然以半加工产品的形式出口咖啡豆,绝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发达国家攫取。

  如今,肯尼亚开始反思和行动。政府推动本土咖啡加工业发展,鼓励农民和企业家创立自己的品牌。越来越多肯尼亚人投身咖啡产业,从种植到加工,从烘焙到销售,我们正努力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咖啡不再只是出口的商品,它将真正成为肯尼亚人的骄傲。

  我不禁想起2024年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的情景。中国朋友请我在一家咖啡馆品尝了一杯标为肯尼亚AA级单品咖啡豆的精品咖啡。那一刻,我既惊讶又自豪。惊讶的是,我们的咖啡已经以如此高品质形式出现在遥远的中国市场;自豪的是,肯尼亚咖啡的独特风味得到世界认可。这让我更加坚信,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咖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我们要减少对原材料出口模式的依赖,推动产业升级。这不仅是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为了打破不公平的全球供应链,让我们的农民从辛勤劳动中获得应有的回报。我们要让咖啡的价值真正造福肯尼亚人民,抓住全球南方市场的机遇,让非洲的咖啡品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主席特使、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厄瓜多尔总统就职仪式

      新华社基多5月24日电 当地时间5月24日,应厄瓜多尔共和国总统诺沃亚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出席厄总统诺沃亚就职仪式。23日,诺沃亚在总统府会见怀进鹏。  ...

    时间:05-25
  • 美国关税大棒下 欧洲多行业恐陷生存危机

      5月2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名男子从欧盟总部大楼外经过。新华社记者赵丁喆摄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23日威胁自6月1日起对进口自欧盟的商品征收50%关税,远高于美国此前宣布对欧暂...

    时间:05-25
  • 朝鲜司法机关拘留3名新建驱逐舰“重大事故”相关责任人

      新华社平壤5月25日电(记者冯亚松 王超)据朝中社25日报道,朝鲜司法机关拘留了3名与新建驱逐舰下水“重大事故”有关的责任人,以便对其展开法律调查。  报道说,事故调查组24日向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汇报了工作情...

    时间:05-25
  • 第78届戛纳电影节闭幕 中国导演毕赣获特别奖

      新华社法国戛纳5月24日电(记者邢建桥 张百慧)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4日晚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闭幕,中国导演毕赣因执导《狂野时代》获得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狂野时代》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主演,是今年唯一入...

    时间:05-25
  • 诺沃亚宣誓就任厄瓜多尔总统

      新华社基多5月24日电(记者廖思维)厄瓜多尔当选总统丹尼尔·诺沃亚24日在该国首都基多宣誓就职,任期至2029年5月。  诺沃亚当天在国民代表大会(议会)举行的就职典礼上说,新政府将以经贸、教育、安全、公共工程、能源等...

    时间:05-25
  • 20名葡萄牙学生获颁“中国大使奖学金”

      新华社里斯本5月24日电(记者荀伟)2025年“中国大使奖学金”颁奖仪式24日在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举行,20名葡萄牙学生荣获奖学金。  中国驻葡萄牙大使赵本堂在致辞中表示,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是中葡友好关系的重要支柱...

    时间:05-25
  • 李强同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共同出席中国-印尼工商界晚宴并致辞

      当地时间5月24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共同出席中国-印尼工商界晚宴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新华社雅加达5月24日电(记者李凯 曹嘉玥)当地时间5月24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

    时间:05-25
  • “中国古诗词—中央歌剧院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墨西哥举行

      新华社墨西哥城5月24日电(记者吴昊 翟淑睿)由墨西哥中国文化中心、墨西哥国家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古诗词—中央歌剧院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日前在墨首都墨西哥城上演,近500名观众欣赏了这场音乐盛宴。  墨西...

    时间:05-25
  • 研究显示美对欧关税加码或致德国损失2500亿欧元

      新华社柏林5月24日电(记者褚怡)美国总统特朗普23日威胁自6月1日起对进口自欧盟的商品征收50%关税。德国经济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此举可能导致德国经济在2025年至2028年间累计蒙受2000亿欧元损失;若欧盟实施对等反制措...

    时间:05-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