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我们是互相挂念的老朋友”——中哈联合考古见证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2025-06-15 17:06:49

来源:新华网

  这是6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拍摄的中哈联合考古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这是6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拍摄的中哈联合考古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新华社阿拉木图/西安6月15日电 题:“我们是互相挂念的老朋友”——中哈联合考古见证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眭黎曦 郑钰

  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联合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逐渐让哈萨克斯坦境内诸多古老遗存重新展露于世:拉哈特遗址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多处重要墓葬;伊塞克大墓大型封堆的构筑流程渐显真容;在阿克托海盆地,联合考古队发现了700余组岩画……

  初到哈萨克斯坦,当地牧民送来一只羊,欢迎远方的中国客人;临别之际,邻居端来冒着热气的油糕,感谢中国考古工作者;联合考古队共同种下的山楂树,如今在戈壁滩上茁壮成长……在常年并肩作战中,中哈联合考古工作者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见证着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精诚合作结新果

  伊塞克大墓位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西侧约300米处,其年代据推测为公元前3世纪前后。今年6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再次来到这里,联合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开始新一轮发掘工作。“我们今年计划清理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东南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赴哈萨克斯坦考古队现场负责人丁岩说。

  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队采用剥洋葱似的研究方法,让高约7米、直径约60米的第8座土墩墓发掘工作结出丰硕成果。“通过把封土一层一层剥开来研究,我们确认封堆是通过人工搬运、在不同时期逐层弧状堆积而成,一些堆积层表面还存有踩踏土层。”丁岩说,“这与我国汉朝时期一次性堆土成陵的埋葬方式完全不同。”

  在哈方考古人员看来,得益于中国考古工作者娴熟的技术和对“封土工作”的研究积淀,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考古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同事的研究方法令我们惊叹不已,他们对封土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每一块石头、每一颗鹅卵石对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说,“这将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伊犁河流域整体的文明风貌。”

  精诚合作下,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仅在2023年,我们在拉哈特遗址约100平方米区域内清理出灰坑19座,出土陶片、骨器、石器等,遗存时代大约可追溯到公元9至12世纪。”丁岩说,“可以确认这里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季节性驿站聚落遗址,这将为我们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文明交流提供重要佐证。”

  羊、油糕、山楂树

  一只羊——这是2017年中方考古人员初到拉哈特遗址开始发掘工作时,附近一位哈萨克斯坦牧民为大伙送来的礼物,这也是当地居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当天,这位牧羊人打着领带,穿着西服马靴,盛装出席我们的午宴,我们邀请他一起享用美味羊肉。”丁岩回忆道,“两国人民相互尊重,情意浓浓。”

  在哈萨克斯坦工作期间,许多人让丁岩印象深刻。丁岩说,曾在考古队工作的当地居民奥玛斯为人热情,责任感强。“我们每年都会见面,只为聊聊天。”2024年9月,丁岩与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阿尔曼·贝森沃夫一见如故。“我们从下午两点一直聊到晚上十点仍意犹未尽,顿生‘天下考古是一家’之感。”

  热气腾腾的油糕——这是中方考古人员结束2024年的工作离开哈萨克斯坦时,驻地邻居送给大家的感谢礼。“这位邻居是历史老师,经常带学生到我们的考古现场学习。”丁岩说,“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会很热心地赶过来帮忙。临走那天,他还帮我们搬行李、装车。”

  “我们是互相挂念的老朋友。”丁岩如此形容与哈萨克斯坦诸多友人的关系。在哈考古人员贾孜拉看来,中方考古人员就像她的家人一样。“他们经常来我家做客,我们不分彼此。在友好相处中,我的孩子们对中国很感兴趣,他们正在学习中文。”贾孜拉说。

  2024年10月,在地处戈壁滩的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中哈联合考古队员一起选地、挖坑,共同栽下一棵山楂树,考古队司机哈德还将自家积攒的牛粪送来作为浇树肥料。今年5月30日,在之前栽下的山楂树前,队员们又一起种下一棵山楂树,在欢声笑语中抢着培土、浇水。山楂树,已成为中哈两国考古工作者深情厚谊的见证。

  “山楂象征着友谊、财富和忠诚。”古丽米拉说,“我希望这棵山楂树能够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成为两国考古工作者深厚友谊、合作无间的象征。”

  “我一直都坚持‘科学第一,友谊长青’的原则,就让这棵山楂树来见证我们和哈萨克斯坦同事这些年的共同奋战吧。”丁岩说。

  6月3日,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6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丁岩介绍中哈联合考古队一起种下的山楂树。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 相关阅读
  • 柬泰两国举行会议讨论边界问题

      新华社金边/曼谷6月15日电(记者吴长伟 林昊)柬泰联合边界委员会14日至15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会议,就两国边界问题进行讨论。这是时隔12年后两国首次召开联合边界委员会会议。  根据柬方发布的...

    时间:06-15
  • 中国亚太新时代青年国际合作委员会挂牌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记者杨进欣)汇聚全球青年,共创美好未来。中国亚太新时代青年国际合作委员会挂牌揭牌仪式6月15日在北京举行,标志着新的青年国际合作机构正式启航。  中国亚太新时代青年国际合...

    时间:06-15
  • 新闻分析|“阅兵秀”遭遇全国抗议折射美国巨大裂痕

      新华社纽约6月15日电 新闻分析|“阅兵秀”遭遇全国抗议折射美国巨大裂痕  新华社记者夏林  14日,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一场高调的阅兵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登场:坦克隆隆驶过,战机在空中呼...

    时间:06-15
  • 海报 | 九图了解中国-中亚峰会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两年前,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中国西安成功举行,开启中国同中亚关系新时代。...

    时间:06-15
  • 细微之处见美好——中哈合作一线探访

      在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州的辽阔土地上,44台中国风电机组巍然矗立。这套采用全套中国标准与技术装备的风电项目群,年输送绿电超8.43亿度,可减少碳排放68.66万吨——相当于抵消该国20万辆燃油车年碳排放总量。&...

    时间:06-15
  • 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金额增长10.6%

      新华社长沙6月15日电(记者张玉洁、王腾)记者从15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成果通报会上获悉,本届博览会经组委会审核发布的签约项目176个、金额113.9亿美元,较上一届,项目数量增长45.8%、项目金额增...

    时间:06-15
  • 新华社快讯:德黑兰市区传出一连串爆炸声

      新华社快讯:新华社记者15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市区听到一连串爆炸声。 ...

    时间:06-15
  • 专访丨哈中文化交流前景令人期待——访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校长方灿荣

      新华社阿拉木图6月15日电 专访|哈中文化交流前景令人期待——访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校长方灿荣  新华社记者缪晓娟 苟洪景  哈萨克斯坦管理经济与战略大学(简称“KIMEP大学”)校长方灿...

    时间:06-15
  • 以色列海法炼油厂在伊朗导弹袭击中受损

      新华社耶路撒冷6月15日电(记者陈君清 王卓伦)据《以色列时报》15日报道,位于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的一家炼油厂在伊朗导弹袭击中受损,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报道说,炼油厂的管道和输电线路在袭击中遭到局部损坏。...

    时间:06-15
  • 跨境电商平台带来中非贸易新机遇

      新华社长沙6月15日电 题:跨境电商平台带来中非贸易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张格  营销推广、电商代运营、出海非洲一站式服务……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内,驻足停留在Kilimall展区咨询...

    时间:06-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