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坎帕拉6月30日电 通讯|银针解痛 仁术暖心——记义诊在乌干达边远地区的中国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聂祖国
27日清晨,乌干达西部艾伯特湖面泛起粼粼波光。45岁当地妇女詹妮弗·尼扬戈马早早动身,沿着小路,前往位于湖畔的布胡卡三级卫生中心。
尼扬戈马的村子地处乌干达最西边,与刚果(金)一湖之隔。村子所在的基库贝区是乌干达经济最落后、医疗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几周来,一个消息在这个边远地区不断流传:一支常驻在300多公里外首都坎帕拉的中国医疗队即将到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在布胡卡三级卫生中心义诊现场,临时帐篷搭建起的“候诊区”一大早就人头攒动。这个卫生中心是乌干达社区级别的公共卫生机构,要服务周边5个村子、应对上万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在平日,这里只有几名医护人员值守,义诊这天却聚集了普通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康复科、骨科和针灸专家等在内的9名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成员,以及20多名当地医务人员。
尼扬戈马一直饱受关节痛和背痛的折磨,去过不少医院却不见好转。“医生给我检查后说,要在我身上扎针。希望这次能带来转机。”几分钟后,她在医疗帐篷里接受了针灸治疗。中国医生轻巧地扎下银针,尼扬戈马神情舒展。
43岁的伊斯梅尔·奥迪阿姆博长期受背痛和头痛困扰。他告诉记者,在接受中国医生的针灸治疗后,“我感觉轻松多了,银针缓解了我的病痛”。
中午时分,气温升高,候诊区仍然座无虚席。30岁的伊芙琳·阿图胡拉带着3个孩子过来,她抱着最小的孩子坐在医生面前咨询、接受体检,另外两个孩子在一旁好奇地打量着中国医生的一举一动。“中国医生给我们看病,还给了免费的退烧药和驱虫药,我真的很感谢他们。”说着,她小心翼翼地把药装进手提袋。
为了多看一些病人,中国医疗队员们顾不上午休,在义诊现场一直坚守到日落。在现场协助沟通的布胡卡三级卫生中心临时负责人利纳德·库莱告诉记者:“这样的义诊为我们带来了急需的医疗资源、药品和技术经验,也让我们的医护团队能直接向中国同行学习。”
参与义诊的第24批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队长李赟说:“我们也从乌干达同行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在条件艰苦的地区坚守,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当地基本医疗,这种坚韧精神让我们很受触动。”
艾伯特湖上的翠鸟油田由中国海油乌干达有限公司开发。为回馈周边社区,该公司多次联合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组织义诊活动。据中国海油乌干达有限公司副总裁胡伟杰介绍,自2014年首次开展义诊以来,当地已有数千人得到专业治疗。27日义诊当天,该公司还向布胡卡三级卫生中心捐赠了血压计、听诊器和常用药品。
基库贝区地方议会代表文森特表示,开展义诊有助于掌握更多社区健康数据,更有针对性地服务民众,“这样的活动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公参范学成在活动上说,公共卫生合作是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十大伙伴行动”之一,“无论是在城市中心还是乡村社区,中国医生始终与乌干达同行并肩作战,增进民生福祉”。他表示,中方将持续帮助非洲加强医院建设、继续派遣医疗队、推进传染病防控合作,提升药品和培训的可及性。
中国自1983年起向乌干达派遣医疗队。40多年来,共有24批、220多名医疗专业人员跨越山海来到乌干达,在门诊、病房、手术台和义诊现场辛勤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乌干达人在家门口收获健康,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理解、友谊与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