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柏林7月23日电 通讯|从宁德到图林根,一座工厂里的中欧“绿色共振”
新华社记者李函林 刘旸
盛夏的德国中部,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一座现代化电池工厂正有序运转。厂房内,机械臂精准挥动,一枚枚蓝色电芯经过检测、打包和模组集成,整齐装入集装箱。这些动力电池被陆续发往慕尼黑、英戈尔施塔特、斯图加特等城市,装配在宝马、奥迪、保时捷等车企的最新款新能源汽车上,驶向欧洲市场。
这座充满中世纪气息的小城,曾是德国传统汽车工业重要基地,如今正成为中欧产业协作新坐标——来自福建宁德的动力电池工厂在此落地生根,传统制造与绿色科技在此交汇,勾勒出一幅中欧绿色合作的现实图景。
中欧协作走进车间
作为德国首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这座工厂总投资18亿欧元,年产能达3000万枚电芯,可为约20万辆电动车提供动力。中欧团队的协同努力正在为德国这个传统制造业强国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在组件装配区,德国技工阿姆贾德·阿卜杜拉正操作设备校准参数,一旁的中国工程师钱磊边看边记录,不时俯身测量各界面定位精度,用英语提醒德方同事。经过几轮调试,焊接效果终于得以保证。
这样的协作场景在这家工厂里时时可见。“刚开始我们交流靠英语图纸和比划,现在开玩笑时都能说上两句德语了。”钱磊笑着说。
阿卜杜拉坦言:“起初我对‘中国制造’还有些许偏见,但长期合作让我认识到,中国同事技术精细、操作流程严谨,也很愿意分享经验。”
工厂投产初期,宁德时代曾从中国派驻数百名员工以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如今,随着德国本地员工培训体系逐步成熟,中方员工人数正持续减少。工厂的电芯模组集成、系统组装、包装出货已主要由本地员工完成。
“我在德国工作快两年,月底就要回国了,多少有些不舍。”钱磊与德国同事相处熟络,也把关键工艺参数调试经验传授给了他们。“现在,本地团队已能够独立开展制造工作了。”
技术与理念双向奔赴
从德国图林根到中东欧腹地,中国电池企业正加快构建欧洲本土产能网络。宁德时代继续推进在匈牙利和西班牙的工厂建设,国轩高科在斯洛伐克布局重大投资项目,欣旺达在匈牙利建设其首座欧洲工厂……这些绿色力量,正为欧洲车企提供本土化供应链支持,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
“我们带来了整套质量标准、管理流程与绿色理念。”宁德时代德国公司发言人卡斯帕·施平嫩说,项目融合了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与欧洲在气候治理方面的创新理念。
施平嫩举例说,图林根工厂通过绿电使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厂区电动化等措施,成为宁德时代首家实现“零碳”运营的海外工厂。与此同时,工厂正与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开发电池寿命预测模型,旨在提升电池耐用性与资源利用效率。电池寿命延长不仅有助于节能减排,也能降低维护成本。
在德国汽车业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看来,中国企业在电芯和电池组的持续研发、技术积累与大规模制造方面已形成系统性优势。这种优势,正通过图林根电池工厂的本地运营,逐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越来越多当地人将图林根电池工厂视为小城振兴的引擎。阿恩施塔特市长弗兰克·施皮林表示,以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阿恩施塔特落地生根,持续的投资和新增税收正在反哺城市发展,带动住宅区扩建、日托中心建设等项目落地实施。
图林根州经济部长科莱特·博斯-约翰说,宁德时代在当地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不仅提升新能源汽车在可靠性、成本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表现,也在推动当地成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电池生产与研发高地。
中欧共塑未来产业
以图林根的小城为缩影,中欧绿色合作正为欧洲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指出,中国电池项目在欧洲成功落地,成为当前不确定国际环境下中欧合作的一个“稳定锚点”,展现了双方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
“中国在电池制造、整车智能化和充电生态等领域已建立起领先优势,而德国车企在驾驶体验和工业设计方面依然保持独特竞争力。双方不是竞争替代,而是优势互补。中欧车企完全可以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实现共赢。”杜登赫费尔说。
基于这一共识,中资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加强与欧洲产业合作,加快在欧洲本土化布局。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整车工厂,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合资生产电动车,上汽集团也计划在欧洲设立整车基地。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型愈发受到欧洲消费者青睐。
在这条日益紧密的中欧绿色产业链上,图林根电池工厂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缩影。它见证着中欧产业逐步走向协同的过程,带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升级,成为中欧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