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题:巴西何以再次走出“饥饿地图”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近日,在庆祝巴西脱离联合国“饥饿地图”的政府会议上,巴西总统卢拉忆及自己曾亲历的饥饿之苦,数度哽咽落泪。2022年11月,还是候任总统的卢拉在演讲中承诺“让每个巴西人都能吃上饭”时,也曾泪洒现场。
卢拉的眼泪,映照出巴西这个农业大国背后的一道伤疤:在如此富饶的土地上,饥饿为何如影随形?这不仅是巴西一个国家的“内生性危机”,也折射出全球粮食分配治理的系统性困境。
卢拉的政治生涯与反饥饿斗争紧密相连。2003年,首个总统任期内,他便推出了轰轰烈烈的“零饥饿计划”。该计划并非简单的粮食援助,而是一套系统性的社会改革,包括为贫困家庭提供家庭补助金、鼓励家庭农业、加强教育和卫生投入等。这些措施注重“补血”与“造血”相结合,旨在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饥饿问题。
“零饥饿计划”成效显著,巴西于2014年首次被移出联合国“饥饿地图”,成为全球反饥饿的标杆。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以及公共开支的大幅削减,使得巴西反饥饿成果迅速流失。新冠疫情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严重打击供应链和家庭收入,导致巴西粮食不安全问题急剧恶化,2021年巴西重返“饥饿地图”。
面对“从未想过会重返”的饥饿困境,卢拉在2023年开始的第三个任期中,再次将反饥饿列为核心任务,推出了“无饥饿巴西计划”。该计划延续并优化过去的成功经验,重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加强联邦、州、市三级联动,并调整了家庭补助金的发放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据联合国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巴西再次脱离“饥饿地图”,严重粮食不安全人口比例从2022年的4.2%降至2023年的2.8%,2024年进一步降至1.2%。
巴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咖啡、肉类等多种农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按理说,这样的国家不应为吃饭问题发愁。然而,巴西的悖论,正如联合国前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所言,是“货架是满的,但购物车是空的”。问题不在于粮食总量,而在于分配。巴西著名历史学家若苏埃·德·卡斯特罗指出,巴西的饥饿是一场“内生性危机”,其根源在于“严重的财富集中和令人发指的不作为”。
巴西盛行的“大地产所有制”,让少数富人占据了绝大部分可耕地,不仅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更使大量沃土被抛荒。这一殖民历史遗留问题使得小农户和普通民众难以通过土地获得生存保障。手握土地与资本的精英阶层信奉“有家无国”,其农业生产长期倾向于服务国际市场,以大豆、咖啡等经济作物出口为导向。这虽然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但挤压了为国内市场生产粮食的“小农户”的生存空间,而后者恰恰是保障国内70%粮食供应和推行反贫困政策的核心力量。当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时,资本向出口型农业倾斜,导致国内粮食作物生产受到影响,价格因此上涨,致使低收入家庭买不起食物。
卢拉在启动“零饥饿计划”时就定下基调:抗击饥饿首先是政治抉择,必须做出“将穷人纳入国家预算的政治决定”,通过增加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在“大农业”和“小农户”之间建立利益调节机制,缩小贫富差距,从而缓解“结构性饥饿”。卢拉政府的成功证明,只要有坚定的政治意愿和行之有效的政策组合,战胜饥饿是完全可能的。
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问题不减反增,预计到2030年仍将有超5亿人面临长期食物不足的问题。卢拉政府认为,消除饥饿与贫困是全球南方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分享经验、协调行动。因此,在2024年担任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巴西积极推动发起全球反饥饿与贫困联盟,已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响应。卢拉也在国际场合反复疾呼:“饥饿不是自然现象,消除饥饿需要政治决策。”
从悲伤到欣慰,卢拉两度落泪,勾勒出巴西与饥饿问题缠斗的痛苦、坚韧与希望。这其中,有对个人辛酸经历的真情流露,也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一个更公平世界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