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河内9月20日电 通讯|一堂课: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培养“新质工匠”
新华社记者陈露缘 胡佳丽 邹学冕
定期往返中越之间,奔赴越南河内授课,这是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中国-越南电子信息现代工匠学院教师潘宇的工作常态。
9月新学期伊始,在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校园内,潘宇正在为18名越南学生组成的企业“订单班”讲解工业机器人操作原理。尽管这批学生已在中国学习了一年中文与技能,但潘宇会还是会特意放慢中文语速,多重复几遍重点内容。
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这批学生未来两年将分别进入企业在中国、越南的工厂跟班学习。随着中越合作加深,当地迫切需要能够使用中国智能制造设备、中文操作系统与工作语境的技术人才。为满足企业需求,南宁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中文+技能+文化”融合的定制化培养模式,解决企业痛点。
除“订单班”外,潘宇还与学校的广西工匠、广西技术能手、南宁市工匠、产业大师等一起跨境授课。2023年,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河内工业职业大专学校、苏州富纳集团越南分公司共建“中国-越南电子信息现代工匠学院”,通过“送教上门”让中国教育资源直达越南校园。
在河内工业职业大专学校的教学楼里,越南学生正大声跟读“安装”“螺丝刀”“工具箱”等词汇,笔记本上整齐标注着对应的汉字。在实训教室内,苏州富纳集团越南分公司总经理卢骏指着一台设备介绍说:“这是生产手机充电器的实训设备,公司在越南的核心业务就是把产业技术转化为实训设备与课程。”
据河内工业职业大专学校校长范氏恒介绍,自2023年合作启动以来,该校已输送近2000名学生参与培训,覆盖电子机械、电子工业、自动化等多个专业。
“触摸过机械臂等自动化技术后,我更想做深耕智能制造的‘新质工匠’。”该校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黎德英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学员的心声。
中国-越南电子信息现代工匠学院是“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项目遴选院校之一。2023年9月,“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项目列入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合作倡议清单。目前,该项目已遴选17所学院,累计招收学历教育学生上千名,主要面向中资企业、东盟国家技术人员及企业短期订单培养学员,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近4万人次。
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共建共享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标准。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建成通车后提供全套运维管理方案,并推进技术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该学院与海外中资企业合作开发行业技术标准5套,与东盟国家院校制定职业教育标准62项,发布中国-马来西亚铁路现代工匠学院技能证书体系。
今年5月,“中马铁路人才培训计划”启动,年内将选派210名马来西亚学员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学习。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该计划为马来西亚青年开辟了更宽广和稳定的职业道路。
在近期召开的2025中国(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大会上,缅甸教育部副部长佐敏提出,希望将人工智能融入职业课程、共享数字平台、在线学习资源及通用培训标准等方面,推动区域共同繁荣。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伍锦昌介绍,未来广西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全面服务广西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发展,升级后的方案将成为构建“人工智能+”东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范氏恒说:“人才定制化培养缩短了企业培养周期并节约了招聘成本,让学生匹配到更高收入的技术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