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北京、河北等地。2010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96759名,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增加人数的省市之一。重庆今年高考加分人数为3.37万人,占考生总数约17.19%。从获得加分的几率来说,重庆是江西的约130倍。即使减去占大头的少数民族考生13000多人,仍有两万多人获得其他项目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重庆市已经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数,比如2009年重庆共有6.5万人获得高考加分,加分人数超过考生总数的30%。
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北京今年获加分的人数近1.1万人,占全部考生8.1万人的1/8强。即使减去少数民族考生6700余人,仍有4000余人获得加分。
河北也是如此。2010年,河北省高考报考人数为50.3万人;各项优惠政策共公示5.83万人次,占考生总数的11.6%。除少数民族加分24000余人外,仍有3万余人获得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山东省今年宣称取消所有省内制订的高考加分政策,但是,仍有4547人获得高考加分照顾,不过其中少数民族考生占绝大多数,有4165人,其余382人属于其他类型加分。据报道,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之所以要取消省内加分的“土政策”,是考虑到一些政策初衷虽然很好,但执行起来很难,很容易背离初衷,容易成为不正之风,引起群众不满。
加分项目各自为政
从那些加分大省(区、市)来看,可以看到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
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
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1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仍有一人获得“非典医务人员子女”加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人因获“自治区优秀青年”而加分。
从加分项目来看,其名称又千差万别。比如湖南省今年体育类加分名为“体育竞赛优胜者”,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该项目也是此类名字,北京用的是简称“市体优”,但是在广东、重庆等地,体育类获加分的名单上却被称为“体育尖子生”(只是公示时这样显示,在政策中称呼不变——记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