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芦冰认为,村委会权小责大,根本没有能力去监管这些企业,“收税都归政府,出了事却要村委会承担”。
欠薪保障立法搁浅
2010年8月12日下午,成功处理“合俊事件”(2008年,玩具代工巨头合俊集团倒下,7000员工遭欠薪)总结表彰大会在东莞市樟木头镇召开。耗时21个月,当地的垫资最终回收2983万元,“合俊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樟木头镇委书记李满堂在会上要求全镇干部群众居安思危,及时发现苗头,及时总结经验。
作为企业老板欠薪逃逸的受害者之一,一些村集体却对防范此类事件发生感到无能为力。潢涌村黎书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村里也会定期到企业拜访,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但“老板突然欠薪逃逸,很难防范”。
2009年初,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欠薪问题,东莞市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提出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即由各企业缴纳一定费用建立基金,由政府管理;一旦老板逃逸欠薪,则由保障基金有限垫付。
然而,南方农村报记者近日获悉,这一提议已经搁浅。原因是东莞并不具有地方立法权,同时没有上位法支持——依照《行政许可法》等规定,政府不能强制向企业征收欠薪保障金。
据了解,收取欠薪保障金的做法在东莞部分地方也实施过,一般由村里收取。但由于会增加企业成本,响应者并不多。
编后:
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窄幅振动后,人民币汇率9月中旬开始急速升值。刚刚在金融海啸中劫后余生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再度被推入险境。据测算,如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
汇率问题涉及大国博弈,非个人所能掌控。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效应已经开始传导到就业领域。在“世界工厂”东莞,近期便不断发生出口代工企业老板欠薪逃逸事件。
面对巨大的维稳压力,欠薪由企业所在村集体垫付,成为许多地方解燃眉之急的常见做法。但不少企业主在逃匿前已经转移了设备资产,许多村集体的垫付资金往往有去无回,引发村民诟病。如何既保证被欠薪者利益,又不拖累村集体经济,成为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道课题。(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