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隐婚族” 隐去的不只是婚姻…
甜蜜耍朋友却偏不扯证,成都商报记者近日对成都老年“隐婚族”现状进行调查
清晨,城东一家养老院,陈大爷和杨婆婆一起出门,两人手牵手,绕着池塘边走边说悄悄话。平常,钓鱼、喝茶甚至吃住,他们都在一起。
不过,这对外人看来无比幸福的“老两口”,其实并没有领取结婚证。在双方子女眼中,他们也不过是相互陪伴的“大爷”和“婆婆”。
有调查称,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进行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了“隐婚”———不登记,却像情侣或夫妻一样生活。
在成都一些养老院,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隐婚”群体真实存在,因为种种原因,一些“黄昏恋”没有公开,不被接受,不愿提及……
这些老年人为什么会淡化传统“名分”观念、选择“隐婚”?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从“隐婚”老人身上,年轻一辈是否应有所领悟?
“隐婚”老人一怕
有人嚼舌根,难听得要命
有人开玩笑说,干脆去把证扯了。但两人都“没这个打算”,他们依旧看重外面的舆论,“一些老年人看见别人稍一接近,就会凑在一起嚼舌根。”
10月26日,城东园缘养老公寓。二楼一间小屋里,76岁的曹婆婆正在午休。她准备下午跟孙老头出去转转。孙就住隔壁,两人年龄相仿。曹婆婆说,这个老头是她的好朋友。
每每说到这些,旁人就会下意识地交换一下眼神,善意地笑一笑。在这个入住了300多名老人的大院里,曹婆婆和孙老头是公认的“一对儿”。一对儿是什么意思?“就是耍朋友嘛!”几个老人笑呵呵地说。
两年前,曹婆婆和老伴来这里养老。老伴得癌症临走时特意交待她:可以多去找找孙老头,跟他一起钓鱼。以前,老两口就时常跟他玩耍。
孙大爷会弹琴、唱歌。曹婆婆和他摆得拢。渐渐地,闲言碎语来了,说老头前脚走,她后脚就想着谈恋爱了,“骂啊、吐口水的都有”。办公室的人开导他俩,“老年人之间,说得拢就多说,相互关照多好。”子女也说,只要他们愉快,不干涉,活一天,就要愉快一天。
他们开始不管外面的反应。曹婆婆喜欢看碟子,有时候VCD坏了,只需招呼一声,孙大爷就会来帮忙修理。孙大爷要是有些小病小痛,她也会端茶送水……以前平均每周要来看两三次的女儿,看母亲有人照顾,后来就没来那么频繁了。而孙大爷的子女来了,还要请她一起吃饭。
有人开玩笑说,干脆去把证扯了。办公室也劝他们不要错过这个缘分。但一提到这个话题,就有些敏感和沉重了,两人都“没这个打算”,他们依旧看重外面的舆论,“一些老年人还是带着过去陈旧的观念,看见别人稍一接近,就会凑在一起嚼舌根,话难听得要命。”
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曹婆婆和孙大爷都不愿提及。一旦身边有什么声音,他俩就不自然起来,“我们是友谊关系,是同志关系”。然而,对院里其他一些相好的老人,他们却又抱着祝福。曹婆婆觉得身上“传统的东西太重了”,和孙大爷之间“隔了一条线”;但她又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做做工作和宣传,关心一下老年人的晚年感情生活,“消除一些老年人的封建陈旧观念”。
“隐婚”老人二怕
增加子女负担,添麻烦
虽然感情好,儿女也支持,但两人并不想结婚扯证。虽然住在一起,但两人最初就商量好了,经济上保持独立,“将来‘走’了以后,各管各,不给子女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