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婆婆80岁,来养老院5年了。陈大爷77岁,来养老院4年。杨婆婆是四川人,陈大爷是黑龙江人。可就是这样天南海北的两个人,却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刚开始,风言风语也多,但杨婆婆不在乎。去年,办公室特意把他们调在一间房。工作人员还建议,两位老人要不要摆几桌,请亲戚朋友都过来热闹一下。但他们谢绝了,“岁数大了,没必要炫耀。”最后,陈大爷买了香烟和10斤糖果,逢人就散。虽然感情好,儿女也支持,但两人并不想结婚扯证,“不现实,没必要”,子女也没提过。陈大爷说,他们俩其实就是在一起走一段路,路上搭个伴儿,一路上多一些乐趣。陈大爷说,他俩都看得比较开,性格比较开朗。虽然住在一起,但两人最初就商量好了,经济上保持独立,“将来‘走’了以后,各管各,不给子女添麻烦。”大院里,还有几对类似的老年人,也跟他们一样,不想扯证结婚,“有些人是儿女不同意,有些是条件不允许,各有各的难处。”他们认为,大家还是顾虑太多。
“隐婚”老人三怕
缺钱的一方直不起腰杆
“我等于是找了个‘老待业青年’。”赵婆婆说,现任老伴鲁大爷说是有单位,其实是临时工,没得退休工资;说是有房子,房子却被子女处理了。他们的“黄昏恋”,被经济现实撑开了裂缝。
也许是应了大院“隐婚族”的担忧,赵婆婆和老伴鲁大爷的“黄昏恋”,如今已走入死胡同。赵婆婆和鲁大爷是正儿八经的夫妻。前不久,赵婆婆一气之下,从鲁大爷的房间搬出去了。这段日子,她一直在反思这场晚年婚姻是否太草率。
他们10多年前再婚。那时,两人都60多岁。经人介绍,几个月后两人就敲定了婚事。但他们没料到,从此,他们的婚姻会一直陷在退休金、房子和子女关系的维护中不堪重负。
赵婆婆说,结婚以后她才真正认识了鲁大爷:说是有单位,其实是临时工,没得退休工资。说是有房子,可是房子最后被子女处理了。鲁大爷就像包袱一样被甩给她,后来还住进了她家。“我等于是找了个‘老待业青年’。”
这段“黄昏恋”,被经济现实撑开了裂缝。赵婆婆有三女一儿,鲁大爷有一女一儿。两人发觉,跟彼此的子女都有很强的陌生感。被送到养老院后,这种疏离感更强。赵婆婆说,有时鲁大爷的子女来大院看他,连饭都不请她吃一顿。从来没叫过她“妈妈”,一直都是喊“婆婆”。
前不久,鲁大爷住了院,考虑到他是气管炎,要出院了,她就向他儿子提议,能不能买个氧气瓶,以防万一。哪知这句话引爆了对方,“你咋个晓得他的病要‘犯’呢?还没出院,你就在咒他了。”
婆婆们找到鲁大爷,希望他能让儿子道歉,“虽然是继母,但还是老人。”鲁大爷却觉得,赵婆婆脾气也不好,没答应。“老头软得很。”老年朋友都认为,鲁大爷没有收入,经济完全掌握在子女手里,“他怎么敢得罪子女?”
10月27日,天冷。赵婆婆左思右想,找了几个婆婆,一起敲开了老伴的房门。看着老头一个人卧在床上,她心里不好受,赶紧找了些厚衣服出来,一件件给他穿上。
“我为什么要找见证人一起去?”赵婆婆寻思,万一老头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说不清楚了。旁边的人听着,都啧啧叹息:“也许,一开始他俩就不该结婚。”
(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