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高层的要求是,在本次市、地、州、盟换届中,要进一步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选提名,加强考察工作,落实全委会票决制度。健全和改进考核机制,积极引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德的考核,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评价领导科学发展的工作实绩,注重了解群众公认度,支持和鼓励干部踏实干事。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加强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严格选人用人行为,落实和完善巡视、经济审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等监督制度。
关键岗位重点管理
对关键岗位干部施行重点管理,是落实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组织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市、地、州、盟党政“一把手”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选人用人上具有重要的权力和影响力,也承担着相应责任。
受访专家解析道,当前尤需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运用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在高层的有关新部署中,要把重点管理关键岗位干部与加强党政正职后备干部重点培养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好“百千万工程”,对掌握的年轻优秀市委书记进行跟踪了解、重点培养。
同时,要求市、地、州、盟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应注意从具有下一级党政正职任职经历的干部中选拔;从其他岗位转任的,应适合岗位要求;没有地方党政领导工作经历的,一般应先安排到党政领导班子副职岗位上培养锻炼。注意党委、政府正职的合理搭配。
而对在县一级党委正职岗位上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群众公认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可提拔为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并继续兼任原职务。此外,市、地、州、盟领导班子一般应配备党外干部,并注意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
根据中央要求,从2009年下半年起,各级党组织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干部名单。若按每个市、地、州、盟储备4~5名后备干部计算,那么地市级后备干部至少需要1500名左右。
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中央党校科社部刘海涛教授表示,由于地市级干部处于关键岗位,需重点管理,还应强化对其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
比如,由中央组织部统筹组织,每年举办若干期市、地、州、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各省区市,也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着力市、地、州、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
据本刊了解,今年中央将专门出台对市委书记市长进行重点管理的意见。人们期待在严格党政正职选人标准,完善选人程序,加强任职培训,健全考核评价;强化监督管理;总结关键岗位干部重点管理的有效办法,完善职责明确、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干部重点管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制度,认真施行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思想、工作、作风情况年度报告制度等方面,有新的进展。
干部年轻化重基层
干部年轻化,是干部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从中央要求看,在本次换届中,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既要考虑专业、能力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个性特点和工作阅历、工作经验上的互补性;既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要科学地使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
市、地、州、盟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求保持以5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3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2名。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45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