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本次换届后,至少“60后”,甚至“70后”干部将成为市、地、州、盟班子和正职的主力军。地市级干部的年轻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对其工作的特殊要求。
首先,年轻干部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好,头脑灵活、视野开阔,有闯劲有干劲,给党和国家视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年轻干部中有不少人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缺乏基层实践特别是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鉴于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也有些年轻干部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和政权意识不强。
刘海涛说,对年轻干部,尤其要在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下功夫,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其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一种信念来坚守,作为一种修养来锤炼,作为一种准则来恪守,使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成为引领其人生的指针。
其次,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派到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去,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竹立家认为,应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优先选拔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机关。特别关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心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放心。杜绝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作风不实的投机钻营者谋到好处、占到便宜,鲜明体现出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
再有,市、地、州、盟干部,应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到群众之中,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身入基层、身入群众,更要心入基层、情入群众,做到察真情、察实情、察隐情,办实事、解民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央曾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应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其中,市、地、州、盟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2个月,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每年撰写1~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在同一职位任职五年以上的,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有计划地施行市、地、州、盟党政正职跨省交流。
此外,竹立家说,中央一再要求厉行节约,市、地、州、盟领导干部下基层更应坚持勤俭节约、轻车简从,减少陪同和迎来送往活动,不要超标准接待;控制公务消费,规范职务消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享乐。
受访专家还指出,由于所处岗位的关键性,地市级干部尤应坚持重大事件靠前指挥,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妥善处理。(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