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纪念日”3月5日临近,“雷锋”这个中国毛泽东时代的民众偶像,在21世纪的今天仍在被“还原”和解读。在河北唐山,有一位雷锋的多年追随者也引起关注,他就是被称为雷锋“替身”的段思序。
段思序是开滦煤矿赵各庄矿业公司培训中心教师,今年58岁。他从1963年开始,50年间用各种方式追寻雷锋足迹。他收藏有关雷锋的书籍、报纸、海报等3680件,还经常到学校、社区、矿区举办展览,讲雷锋故事。不仅如此,他还每年到“雷锋班”与乔安山等雷锋的老战友追忆往事,每年为雷锋扫墓。
此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从2008年开始,每月以雷锋的名义交中共党费和捐款。汶川大地震时,他除了本人捐款外,还分别缴纳人民币1111元和1214.28元“特殊党费”,均署名“雷锋”。段思序说:“雷锋没有走,他的党费在这里续交。”
段思序还经常散发“雷锋”名片,目前已分发万余张。北京奥运会期间,他带著名片进京,外国志愿者接到名片时竟惊喜异常。
2月29日,段思序送给中新社记者一张“雷锋”名片。名片上写着“赠给新时期的雷锋”,印有雷锋照片和生平简介,有的还注明了段思序的联系电话和志愿服务项目。他称,要把名片送给所有做好事的人。
段思序最近比较忙,学校、社区纷纷邀请他举办雷锋事迹展。在他的办公室,挂着1963年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办公桌上摆放着雷锋铜像,陈列着雷锋故事的剪纸画。一个装满一元钱的捐款箱引人注目,这是他替雷锋“每天一元献爱心”。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元钱存入捐款箱,年底时取出来。2011年,这笔钱送给了工厂的贫困职工和一个孤儿。
段思序是普通职工,每月收入近3000元。他说,“我没有很多钱,但是只要坚持,每天一元也能积少成多。”
面对他人的不解,段思序说:“雷锋的伟大之处在于平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都是学雷锋,每个人都可以在一言一行中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我希望通过努力把雷锋精神留住,能坚持到今天,感到很幸福。”
在唐山,段思序并不是特例。这座在1976年经历惨烈地震的城市,感恩文化由来已久。“谁说雷锋没户口?唐山雷锋月月有”,这句话流行了22年。2009年以来,该市共有25人荣登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