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广州各部门的“三公”账本,他提出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2010年三公经费是否超出了年初的预算金额?”
吴君亮表示,由于广州市2010年的预算材料,未有公布三公预算的情况,缺乏数据比对,他无法判定预决算之间的数额是否有落差、最终的决算是否超标。
对于公务接待费项目,由于费用超过100万的部门有16家,吴君亮认为这些部门都“需要给个解释”。“工商局的公务接待费居然有600多万。”吴君亮认为,作为发改委这种手握大权和审批权的核心单位,接待费用居然也高达235万,也“需要作出解释”。
吴君亮告诉记者,他们从掌握的2010年相关部门预算报告中,发现广州市曾经给每辆公车均设定了车辆运行和维护的“交通费”标准。“大致是三万多每辆每年”,不过,吴君亮发现在2012年的材料中,这个标准的条目却并没有提及。记者查阅相关部门的网站发现,2009年至2011年的部门预算报告中,确实有交通费执行标准的设定,费用标准也不一致,环保局的标准为3.15万每年每辆,而科信局的标准则是3.7万元每年每辆,而2012年的预算报告则大多没有列出此条目。
“我想问的是,公车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是否真正有超标,同时公务用车与执法用车的标准,是否有区别。”吴君亮表示,如果按照3.7万每辆的交通费,折算发改委167万元的公车运行费总额。“发改委就拥有50多辆车,要这么多车干吗,这也需要有个解释。”
吴君亮建议,广州市相关主管单位应该对为什么要花这些钱、是否有花钱的标准、标准是何时制定的、依据什么法律条文出辆、决策出辆情况如何、执行情况等问题,对市民有清晰的解释。
□记者手记
剩5个部门 还需要多久
公开“三公”账本挤牙膏式的追问,既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道路探索的艰辛,也充分说明此项工作的错综复杂。
公开是实现公平、公正的有效渠道。公开“三公”账本挤出的虽然是一串略显枯燥的数字,我们看到的却是灿烂阳光,是一座城市的主政者改革的诚意与勇气。公开三公经费其实更像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勇于担当的表现。这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也推动着政府更加厉行节约、讲求效益。
我们要为已经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鼓掌,为城管局敢于更为详细地公开自己的支出、敢于坦承“超支”并作出解释鼓掌。
应该看到的是,三公经费的公开仅仅寄望于各级部门的自觉是不够的,需要从制度设计等层面进行考量,需要给出“截稿时间”和“写作格式”,让各级部门没有办法推三阻四、拖拖拉拉。这考验着城市主政者的决心和智慧。
还剩5个部门,还需要多久,让我们一起倒数。(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