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齐勇锋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并不能提供足够优质的影视创意和管理型人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也表示,国内影视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尚可,但艺术表现力仍达不到要求。就目前而言,“华莱坞”依然无法避免这个缺陷。正如一位工作人员坦言,“懂技术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不懂技术”。
更何况,“华莱坞”的定位并不独特。2008年在北京怀柔落成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同样主打数字后期制作和国际影视基地两张王牌,堪称“华莱坞”最大的竞争对手。它依托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产业基础,早已占领大量的市场。据媒体报道,近3年国产票房过亿大片中,一半以上都出自怀柔。“北京正成为亚洲的高端电影后期制作中心。”长期研究影视产业的艺恩咨询公司如此分析。
至于国外市场,“华莱坞”也无多少优势。据艺恩咨询公司透露,泰国后期制作公司由于“端到端”一条龙服务和较低价格一直备受青睐。而韩国后期制作公司HFR和MIX的杀入,使得中低预算的电影市场更加吃紧。
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国内现有的技术难以匹敌。而在国际合作中,引进先进的国外技术几乎是一种奢望。“后期特效制作也分工种,因为廉价,国内技术人员大多承担劳动繁重、收益低的技术活,不具备高端竞争力。”特效导演张旭说,“国外也不可能将其核心技术告诉你,那是他们的卖点,最多给你过时的技术。”
随着动画特效和电影特效逐渐合二为一,以水晶石为代表的动画公司也在积极进入电影特效领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华莱坞”的未来,仍充满很大的风险与隐患。
出路
现阶段争取更多企业入驻,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转型,增加税收以回本
据艺恩咨询公司介绍,国内的影视基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园区模式,吸引影视产业元素集聚,提供专业影视拍摄、制作的场地、设备和服务,依靠收取场地出租和配套服务费用收益;另一类是旅游园区模式,吸引休闲娱乐元素集聚,提供以影视创意内容为基础的休闲娱乐服务。
在齐勇锋看来,“华莱坞”有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和原有的产业园基础为良好的资源依托,适合进行以产业园为主的混合模式经营。这种盈利模式较为多元,可涉及旅游服务、影视演艺、会展会议、影视培训、交通物流、道具生产及服务、衍生品生产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和上下游服务可以带来综合效益和聚集效益。”齐勇锋说。
对此,“华莱坞”工作人员表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的就是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以集群效应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和转型,增加税收以收回成本。他表示,所谓的200亿元产值,正是包括这些衍生产品和周边产业的总收益。现阶段,他们的目标是争取“更多的企业入驻”,以形成集群效应。
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则更看重人才的培养:“硬件不是关键,人才才是。”而国际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也正是“华莱坞”瞄准打造的五大基地之一。
兼顾硬件和软件,发挥优势集中影视制作资源,进一步吸引相关服务业资源集聚和发展,并促进基地品牌传播,推动各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对无锡“华莱坞”未来的期望。
“盈利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长期投资的培育中,脚步宁可放慢点,”齐勇锋说,“‘华莱坞’需要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更要实现人才的突破。”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