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在家也生活不能自理,也得请护工,不如放在医院,有医生护士看着,病人家属肯定愿意。”王芳的护工说,家属长期出差没时间照顾,急诊室24小时有医护人员,“这算是个不错的过冬地。”
急诊室医生介绍,王芳付给医院的是每天24元的基本床位费,80元医事服务费,9元的护理费,9元的取暖费,“每天共计122元,按照北京医保的报销比例,退休的报90%,没退休的报85%。”
每天住着急诊病床,王芳只需支付12元钱。
“你不能轰也不能赶,患者出不出院是需要医院和患者或家属协商才能决定的,家属不同意出院,只能这么着。”王震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
转专科病房成难题
医生私下告诉王燕,母亲年老治愈的可能性不大,病情易反复,容易压床。
记者调查多家医院发现,急诊科病床住着很多老年人。
“看看这留观室内,基本全是老病号。这些老病号长年卧床,但都压在急诊科。”多家医院急诊科医生说。
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统计,全市66家三级医院中,半数存在老年复杂慢性病患者、终末期慢病患者长期滞留,急救床位紧缺的问题。
卫生部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腾达此前指出,目前急诊科非急症病人的比例达到了32%。
张淑丽侧卧在西城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病床上,84岁的她鼻孔里插着一根长管,闭着眼,一动不动。
王燕和妹妹昼夜换班照顾母亲,在狭小病床过道里,姐妹俩陪着母亲住了一个多月了。
“我们找关系才住进来的。”王燕说,母亲患有肺炎,今年入秋后发病,先后找到西苑医院、人民医院、肿瘤医院,“人家都不收治”。
医生私下告诉王燕,母亲年老治愈的可能性不大,病情易反复,容易压床,“像烫手的山芋,没有医院收。”
上个月张淑丽病情加重,姐妹俩托人来到这家医院,这才住进急诊科。
一周后,老人肺炎得到控制,出院检查时查出淋巴癌扩散,王燕提出转入专科病房接受更好的治疗。
“不行。”王燕转述专科病房医生的答复说,“医生说如果入住,必须得接受我们统一化疗。像患者现在的身体状况,这边化疗,那边就得准备后事。”
张淑丽隔床的病人家属赵宝森说,老伴儿三个月前入住专科病房被拒,只能住在急诊留观室内,这一住就是三个月。
得知记者采访急诊病床被占用,王燕和赵宝森坦言,他们也不想占着急诊留观室床位,可是没有地方收治,只能住在急诊室。
“急诊病号多,环境嘈杂,要是有地方去谁愿意呆在这?”赵宝森说,老伴儿刚开始只有肺炎,由于抵抗力弱,住在急诊三个月下来已经是8种病叠加交叉感染。
12月21日下午,刚住进留观病房的一名约50岁的男患者转入专科病房,一大帮“滞留”患者的家属感叹,“能动能走的进了病房,躺在床上不能动的却呆在急诊,这不是反了?”
医生挑病人急诊科成孤岛
“急诊病床住的基本都是‘三不了’病人,治不了的,好不了的,回不了家的。”
“急诊科已成各医院的孤岛,我们求着专科病房收治长期压床的急诊病患,我们都能求哭了,但他们还是不收。”急诊科医生王震说。
这种说法得到北京多家医院急诊医生的认同,他们认为,把急诊科当成“养老院”和“旅店”的患者还是少数,真正影响急诊病床周转的是大量无法转入专科病房的老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