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饱和化,基层空心化阮林军所管理的学校,7年间学生流失了七成。“大部分的娃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大部分去了县城,或者矿区。”乔彦林说,“既然哪里都免费,为啥不去学校条件更好、老师水平更高的县城?”
一个质朴的反问,恰恰道明了15年免费教育的双刃性。在专家眼里,15年免费教育与义务教育有着极强的相关性,义务教育的既有“病症”,或许会因为这味药的加入,而更加“上火”。
据了解,15年免费教育的提案一抛出,香港教育界就出现了许多追问:幼儿园是否需要统一派位,跨区上学怎么办,幼儿园教师的薪资是否统一标准……涂艳国也坦言,教育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广泛征询、谨慎落实,“榆林是否经过了这样的民主商讨,不得而知。”
对于榆林市普惠性质的教育扶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天山提出了效益的疑问:“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这笔扶持款项?如果能把这笔投入集中起来用于最需要的孩子身上,扩大对这群人的扶持力度,效果会不会更好?”
这样的疑问,日本也在思索。2010年推出的《高中学费免费化法案》,所有公立高中无须缴纳学费,私立高中学生根据情况享受补贴。这样的扶持方式被不少专家视作“乱撒钱”。据报道,新一届日本政府也将着手对这个法案进行修正,扶持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数额的学生,把钱花在刀刃上。
而15年免费教育的持续性,也让曾天山担忧。“榆林也好,长治也罢,都是能源型城市。能源枯竭了,钱从哪里来?”针对现实问题,曾天山建议,“资源枯竭后陷入财政困境、难以转型的城市不是没有先例,榆林应该以之为鉴,打造更为坚实、持久的财政来源。”
推广困局
仅靠地方政府投钱难承担,摊薄经费不如先巩固义务教育
日前,财政收入数倍于榆林的广州传出消息,“十二五”期间将研究延长免费教育年限,免费延伸至学前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而在此之前,广州市属的增城已经为户籍学生的高中学费埋单;南沙区区属高中也自2012年春季起全面实行免收书(学)杂费,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的学生享受同等免费政策。
有人大代表在去年的广州市两会上提出,“无论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从人均GDP的增长势头来看,广州完全具备高中教育免费的经济实力。”对于“不差钱”的信心,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表示,“不能简单以财政收入的绝对值来计算”。
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多达122万人,据测算,一名小学生6年减免书杂费3900元;一名初中生3年减免书杂费3060元;加上教师、硬件等,每年的投入都相当大。而在高中阶段,广州普高有18万人;全市在园幼儿总数35万人,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再实施免费高中和学前教育,“财政负担还是比较重”。
在屈哨兵看来,目前“义务教育的任务依然特别繁重”。目前广州的生均经费同北京、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广州义务教育阶段还有54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眼下只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要让他们读好书,还要不断投入。
而从国家层面而言,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空间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去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夙愿终于实现,但离世界平均水平的4.9%仍有距离。“中国的GDP总量虽大,但‘产出’的财政却较为有限。”曾天山表示“国防、就业、医疗都需要财政投入,教育不可能一家独大。”
“教育投入不能完全由政府‘一肩挑’。”曾天山表示,综观各国的教育经费机制,社会和家庭也是重要的经费渠道。屈哨兵则介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原则,有一条就是“政府与社会、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免费后需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也非常重,光靠地方政府难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