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咸阳市干县交警大队的20多名交通协管员向《今日点击》栏目反映,说他们6月17号还在正常上班,18号早上,却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让他们以后不用再来上班了。20多名交通协管员莫名其妙地被集体辞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干县,记者见到了部分被辞退的交通协管员,协管员们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做了四年的交通协管员,突然被辞退,心理上很难接受。
干县交警大队交通协管员:“太突然了,17号还上班,18号早上开会就让我们往回走。”
2009年,干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面向社会招聘公益性岗位,孙女士在通过考试和培训后,被分到干县交警大队,成为了一名交通协管员。
孙女士:“平时工作就是站到那个岗位上,吹哨子、摇旗旗、看红灯。”
记者了解到,公益性岗位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由政府设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有交通协管、社区保安、保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等,政府利用就业专项资金给予一定岗位补贴。孙女士说,他们的工资全部是来自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发放的岗位补贴,最初每月560元,到去年11月份涨到每月910元。虽然钱不多,但这是自己全部的生活来源,因此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记者了解到,这次集体辞退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单位不止干县交警大队一家,还有干县总工会、社区管理中心、教育局、公安局等单位,辞退总人数超过300名。
姬女士:“领导就给我们说县上是一刀切,给你把工资发到6月底,你从7月份就没有这份工作了,你也就不用来上班了。”
那么,干县这次为什么要大面积辞退公益性岗位人员呢?在干县交警大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交通协管员是由县人社局统一招聘,统一分配,统一发放岗位补贴,这次的辞退也是由县人社局统一进行的。
随后,记者来到干县人社局,负责这次辞退工作的就业股股长王林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市上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比往年减少了50%,人社局无力承担公益性岗位的人员工资,所以决定集体辞退一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
干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就业股股长王林:“你现在让人上班,付工资没有钱,资金减少,咱只能清退一部分人员。”
王股长说,这些人员的补贴主要来源于省市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往年他们县的额度是1000万元左右,基本还能满足补贴需要,但今年一下子降到了45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所以不得已才要辞退人员。目前已经通知辞退的有300多名,到7月底还要再辞退一部分。
王股长还说,资金少是这次集体辞退的一个原因,另外,按照规定,公益性岗位用工期一般不得超过三年,但是干县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已经超过了规定年限,咸阳市这次削减就业专项资金,也是为了督促他们清退超期人员,建立退出机制和循环机制,让其它就业困难人员也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记者了解到,干县这次大面积裁撤公益性岗位除了省市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减少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2009年开始,省市下拨的就业资金比较充裕,干县就开始大量增设公益性岗位,最高时全县达到1000多个。姬女士告诉记者,2009年她报考干县总工会时,名额只有5个,后续又陆续进来7个,而且都没有经过统一考试。人员的集聚膨胀,直接导致工资不能全额发放。
姬女士:“我领导在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把我们叫去开了一次会,就说以前咱单位是五个人,人少工资能发下去,现在意思就是说有两个人,要在我这个几个人工资的基础上,给那几个人平分。”
干县交警大队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人社局给他们单位分来24名交通协管员,超出了他们的需求,一个人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