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挥的作用大不大?”
干县交警大队工作人员:“唉,这个咋说呢,这个作用不大,难管理很。”
对于为何被辞退的解释,一些被辞退的公益性岗位人员也表示理解,但他们告诉记者,干县人社局至今还拖欠着他们4到6个月的补贴没有发放,社会保险也没有按规定办理。
孙女士:“按道理说你不要我了,你应该把工资一分不少送到跟前,你为啥到现在不给我们。”
姬女士:“我刚开始进来的时候,他那个文件上就说是给我交三金,到现在一直没有交。
采访中,被辞退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告诉记者,在招聘的第一年,他们与县人社局签订了一年的用工合同,后来三年就再也没有与县人社局签合同,与实际用工单位也没有签合同。”
记者:“那以后都是签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姬女士:“就是给你一张表,一式三份,表上就是贴你的照片,你原单位和你现在的单位还有家庭住址,就是签的这些东西。”
记者:“包括用工多长时间、工资待遇都没有?”
姬女士:“都没有。”
记者了解到,由省人社厅2010年制定实施的《陕西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从聘用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之日起一个月内,应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报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备案。”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那么,干县人社局为什么只与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后面几年为何没有按照规定签订合同?
干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就业股股长王林:“我当时没有办理过这个,还不太清楚。”
对于为什么没有给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的问题,王股长解释说,干县下岗待业人员比较多,县上为了节省财力多增设一些公益性岗位,所以才没有办理社会保险。
记者:“按道理这应该是不合理的?”
干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就业股股长王林:“那下一步就是采取措施,争取资金积极筹措,把这些人员的社会保险给办理。”
虽然说干县这次大面积辞退公益性岗位人员有客观的理由和原因,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县上在使用这些人员方面还是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没有签订合同,没有办理养老保险等。这些,都给被辞退者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潜在的影响。那么,被辞退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事件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评论员周兴武:“我们更多应该思考政府在采购公益性岗位的时候,目的是我们的社会是否需求这样的公益岗位,而不是更多的考虑我们政绩的问题,或者说政府资金充裕是否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解聘这些公益性岗位,我们应该更多是考虑我们公益岗位的社会需求,而不仅仅单单是我们的资金是否充裕,我们的业绩是否需求的问题。”
采访中,干县人社局表示,一方面,他们会尽快补发拖欠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补贴;另一方面,今后将严格按照省市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人员工资则主要由用人单位负担,人社局则根据就业资金拨付状况给予一定补贴。
从目前来看,干县这次大面积裁撤公益性岗位引发不满,与之前盲目增设公益性岗位,管理不细致有很大关系。即使裁员合理,能不能有个统筹安排,提前告知被裁人员?此外,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是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压力的一项援助政策,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而不是永久的福利,因此就业人员不应过分依赖政府,也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争取就业岗位甚至创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