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时,杨副市长对记者说,全市分别有一万多孔窑洞、民房倒塌,80%-90%是撤离中和撤离后发生的。由于他们及时地撤离,所以避免了一场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截至7月18日,全市共紧急撤离群众16.6万人,其中,宝塔区撤离52889人。果断地撤离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但是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成为了另一个难题。
为此,杨副市长表示,能投亲靠友的群众可以投亲靠友,没有投亲靠友条件的他们将集中安置。
记者注意到,在安置点延安市东关小学,安置了附近危险区域转移下来的群众600人左右。下午5点半多钟,工作人员开始统一供应晚饭。
延安市北关小学是另一个安置点,学校原来的教师现在仍然担任班主任,而管理的学生变成了受灾群众,在那里,教师、社区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组成了分工严密的工作组维护安置点的正常运转。学校原来的教室,如今也变成了灾民的临时住所,课桌被拼成了一张张床铺。
宝塔区市场沟社区党总支书记艾莉娜指着一张床铺告诉记者,这张床一般睡两个人,大一点的可能要睡8、9个人。
艾莉娜负责那个安置点的工作,学校里安置了5、6百名受灾群众,每天她要做大量繁琐的工作。
艾莉娜告诉记者,老师们都非常辛苦,一般由两个老师轮班倒,共同负责一个教室。不仅如此,他们还负责每天打饭,以及群众的生活指导及帮助工作。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他们向学校汇报,与学校的办事处进行协调。
由于担心受灾群众擅自回到自家的危房中,安置点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他们给每位群众发了一个小牌,类似于身份证。出入安置点都要登记,需将每天出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写清楚。登记后,负责的老师将信息及时反馈到社区的山体警戒点处,那里有专门的人员监控群众是否按时返回。所以算下来,每个人请假要过四道关。
朱甜甜是这个安置点的一名志愿者,在当地她经营一家健身会所,延安发生灾情后,朱甜甜立即组织员工投入到救灾活动当中,近几天,险情渐趋稳定,撤离工作也基本结束,现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安置点安抚受灾群众。由于灾情突如其来,集中安置的5、6万受灾群众每天的吃饭问题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朱甜甜主动承担了协调这个安置点5、6百人一日三餐的任务,每天她都要联系当地餐饮企业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饮食。
19号当天的晚饭已经联系好,但是安置点要组织安全培训并对各教室进行消毒杀菌,原本订好的5点半晚饭时间要往后推迟。晚上5点多钟,朱甜甜又赶到了提供晚餐的黄土情饭店。
朱甜甜和侯经理来到了饭店的后厨,饭餐已经基本齐备了。采访时,他们告诉记者,原材料在前一天的下午就已经采购完毕,确保了新鲜度。当天下午4点半便开始准备晚饭了。
5点半钟,黄土情饭店的送餐车准时出发,朱甜甜也开始往学校赶。她对记者说,每次顺利把饭菜发放下去的心情比她平时赚了多少钱都高兴。她最担心的是饭菜的卫生不达标,使得群众遭受病痛之苦,所以对卫生状况十分重视。
晚上6点多种,一份份热腾腾的饭菜被送到了北关小学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手中。
三:反思:贯彻落实“居民下山”工程 增加预报频率刻不容缓
目前延安市共设立了740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近5万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救灾物资供应,紧急下拨救灾资金6294万元,棉被31250床、帐篷5350顶,折叠床1700个,彩条布52.4万平方米,应急灯1700个,确保安置点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得到及时救治。那么地处黄土高原,干旱一直以来都是延安的首要灾害,此次强降雨天气又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