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民生读本之二:“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医疗改革方案,“家庭医生”将会逐渐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疾病分诊、健康保健的重要“把关人”。
医疗改革解读:家庭医生,看病也有契约了
记者 李龙飞 贺小巍 实习生 范钊
每家都有位称职的家庭医生,这个良好的愿望正在渐行渐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按照这一改革方案,基层医疗力量将会大为增强,契约式的医疗服务关系也会令“家庭医生”成为家庭健康教育、慢性病照料、一级分诊的重要“把关人”。我省目前的家庭医生普及、服务情况如何?有哪些突出的问题需要改进?记者进行了调查。
第一级诊断,常驻基层医疗正规军
“家庭医生最早出现于英国,国际上形象地称为‘守门人(Gatekeeper)’,由他们来负责首次诊断,有效地把病人进行分流,可以有效地提供第一级的卫生服务。”西安交通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高建民这样解释,“高效的医疗卫生体制,应该能很好地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卫生服务需要,而家庭医生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从2007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已经陆续开始有家庭医生。今年2月,西安市开始推广社区家庭责任医生签约式服务,争取让每户居民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大学毕业2年的孟繁娟是西安市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签约家庭医生,平时在中医科工作,一个月有10天在陕重社区、西安工业学校社区来回忙碌。“服务中心总共有40多个人,要负责5万人的基本医疗和已经签约的211户的上门服务,自然很累。我们照顾过一家因脑梗瘫痪的老人,原来只有老伴陪同,用药、测量血压血糖非常难。自从签约我们的家庭医生后,会有全科医生带着护士上门服务,完全免费。”老两口感动地直说:“感到了政府的温暖。”
该中心的副主任闫娜递给记者一张《西安市家庭医生式健康管理签约服务联系卡》,背面有着签约医师、职称、咨询电话等信息。“工作刚开始做起来也是很难的,群众不了解家庭医生,敲人家门竟然以为我们是推销药的。”闫娜笑言,“后来我们也加强了宣传力度,给每个社区发了公开信,提供了知识问答和流程图。做了大半年,现在百姓见到我们的制服就知道是‘正规军’,很亲切。”
据了解,西安市的家庭医生服务主要集中在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家庭健康教育咨询,提供妇幼健康管理,随访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等。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一个电话预约,就有医生上门服务。而在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排值表上,每一组家庭医生团队配备有全科医生2名,1名护士,1名公共卫生人员,家庭医生的签约数、服务质量等和绩效工资挂钩。
轻松诊疗保健,宣传普及仍待提高
西安市试行家庭医生的效果如何?西安市新房村60岁的村民夏凤琴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
“上次胃不舒服,去医院检查,花了600多块钱,最后给我开了两瓶丹参片!签约家庭医生后,医生会定期来上门,还会说些保健知识。需要开药的时候在社区医院的中医科看看,不用排队不用挂号,过来跟医生顺便聊聊天,开个几十块钱的中药就可以回家了。”夏凤琴的儿媳妇也长期接受家庭医生带来的免费叶酸片,定期找签约医生做一些简单的孕检,孙子最后也很顺利地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