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小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贵珍老人正在办理自己的签约手续。“这个地方原来是二六二医院,医疗条件还是不错的。我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有医生上门服务就方便多了。”
“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特别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弊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在医疗改革中引入契约制度,可以很好地为基层医疗的提高、家庭医生的普及提供动力,让普通百姓也能轻松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保健。”
有个5岁孩子的母亲王颐对家庭医生普及的渴望显而易见:“每次孩子感冒、支原体感染都去大医院看,原本希望着能早些看好病。但一到冬天去了儿科,大部分孩子都在咳嗽,病还没看好,就可能被交叉感染了。而且医生为了保险起见,几乎每次都给孩子打肌肉针、吊瓶。这么小的身子,怎么受得了那么多抗生素?如果有个熟悉的家庭医生,能持续跟进、了解孩子的健康情况,肯定能把对症下药做得很好。”
“家庭医生绝对是个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前期宣传不够,很多居民们还是有疑惑,暂时没有完全接受,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小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袁宝琴说。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5个人中,有3人也并不知道“家庭医生”。“不清楚,电视新闻上看到有这么个事,但是我也没看到具体的宣讲内容。”家住小寨东路社区的魏大妈说。
专家建议,培养全科医生提升待遇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问题是:80%以上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60%以上集中在三级医院,而80%的医疗需求在基层。好的医疗体系极其重视综合、连续的第一级服务,如果现有的家庭医生能普及,基层医疗能力增长,三级医院的压力也会大大减小。”高建民说。
“家庭医生能否普及,其关键在于全科医生的培养”。高建民分析,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相应的专业招生,这普遍造成了基层的医生全科医学素养不够。而欧盟则建议全科医生所占比例应该提高到全部医生的50%到60%。“家庭医生以低廉的成本改善医疗条件,支持医疗保险健康运转,效益是非常高的”。
在家庭医生较为常见的英国,每个医生必须接受5年的全科医学教育,毕业后进行3到5年的见习,才能胜任家庭医生。而一旦进入这一职业,收入是比较可观的,一般比社会平均工资高出1到2倍。“而我国的基层家庭医生,待遇、职称晋升、生活条件等都不能与大医院的医生同日而语。基层医疗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才问题,必须有很好的激励机制。”
对这一问题,石英建议,可以考虑建立一定的出诊收费机制。使得家庭医生的收入水平至少能够与大医院的医生持平。一个家庭医生的签约户应该在30户以下。医生收入水平高,工作强度尚可,就能吸引比较好的医生到社区服务。
“就目前来讲,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是很缺。按照规定,社区内每万人配套3到5名全科医生,这样算下来,我们最多只能配25名,和实际的需求还差了很多。再者,服务中心只有一辆7座的车,也满足不了上门服务的交通要求。”闫娜说。
在小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这个中心地处人口稠密区,服务人口有14万,“一个医生签约50份,还能管得了,再多了就实在顾不过来了。因为医生不但要为签约的居民服务,也要做好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袁宝琴说。
“医生和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实际上也需要法律规定。”高建民说,目前我国应该推进《卫生法》的立法,这样可以明确地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每位医生应该签约多少户居民,有了固定的契约服务,医患关系也会进一步拉近。